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题:如何做到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权威部门详解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
新华社记者孙少龙、王子铭
兜底保障担负着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艰中之艰的最后防线。
如何做到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在23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回应。
救助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我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主要解决困难群众在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方面的问题。
“随着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低保的救助水平在稳步提高。”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在发布会上说。
长期以来,民政部督促指导农村低保标准低的地方稳步提高标准,推进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据唐承沛介绍,目前全国市县一级的农村低保标准全部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扶贫标准,贫困户纳入低保后,基本可实现吃穿“两不愁”。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当前我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5842元,全国共有20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其中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占67%。
近年来,个别地区低保政策在政策执行、监督管理等方面出现漏洞,存在“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对此,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表示,从2018年开始,民政部连续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整治违规行为、通报典型案例,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
“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刘喜堂说,今年上半年,民政部公布了全国3700多个接受投诉举报的社会救助热线电话,让群众来监督社会救助工作。今年前三季度,民政部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共接到群众来电533个,已全部转办处理。地方各级社会救助服务热线接到群众来电33.8万个,也已全部办结。
聚焦特殊困难群体精准施策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区农区贫困老人贡琼年事已高,无法从事生产劳动,身边也无人照顾。去年,老人搬进了城里的养老院,每年还能领几千元补贴。
这是我国聚焦老、幼、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精准施策的一个缩影。
——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单独纳入低保兜底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全面落实救助保障政策,确保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流浪乞讨人员“应养尽养、应救尽救”。
——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做到“应补尽补、应助尽助”。
——积极落实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
唐承沛介绍,当前我国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分别惠及困难残疾人1153万人、重度残疾人1433万人。同时,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实现全覆盖。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失业等问题,民政部门也开展了针对性应对,如向生活困难但有关政策未覆盖到的失业农民工等失业人员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等。据刘喜堂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共实施临时救助746万人次,跟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到56%。
记者了解到,针对湖北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资金支持力度也相应加大。中央财政今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分配给湖北省的涨幅达到38%,补助总金额达89.7亿元。
持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三区三州”长期以来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被认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位于甘肃省中部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便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在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方面,临夏州有何措施?此次发布会上,临夏州民政局局长董秀芳介绍,当地持续优化政策供给,连续三年提高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达4428元。
从建立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机制,到落实临时救助;从建立县乡干部定期走访制度,到推行“物资+资金+服务”救助模式……
董秀芳表示,临夏州对因病、因灾、因学、因残以及因疫情造成临时性困难的家庭落实临时救助,累计救助85.2万多人次;对905名特困供养人员实施集中供养,对7781名分散供养对象全部签订监护照料协议,明确监护内容。
越是脱贫成本高、攻坚难度大,越要超常规发力。在中央明确要求下,新增脱贫攻坚资金、新增脱贫攻坚项目、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都用在了“三区三州”等深贫地区。
“2019年、2020年新增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8.2亿元,全部安排到‘三区三州’等深贫地区。”唐承沛表示,民政部实施深贫地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建设改造行动计划,不断集中优势资源,为“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提供有力保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