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战略” 于11月25日-11月27日在北京市通州区国际财富中心举行。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女士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在会议上发表了关于“全球经济挑战和产业链重构“为主题的演讲。
汪涛指出,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压力在增强,中国虽然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是增加的,但是新冠疫情之前的几年也已经出现了停滞。并最近几年全球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后,产业链的安全、各国的政治压力,再加上地缘政治风险的考量,已经对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汪涛还表示,中国的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较为全面的,如果从转移的角度来说,很多企业都可能因为成本的因素并不转移出去。但是迫于本国的政治压力,而且可能因为科技封锁或者关税种种原因,会面临一些政治压力,所以会用搬迁来降低风险,未来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最后汪涛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赋予了较强的信心的,表示预计2035年可以实现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收入国家标准,。明年随着疫情的稳定以及疫苗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恢复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会保持强劲,再加上国内消费需求的回暖,这将是拉动明年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谢谢《财经》的邀请,前面几位嘉宾讲的都非常全面,我简单讲,主要集中在产业链重构。其实新冠疫情之后,全球的经济变革被放大了,其中有几个加速比较多的:第一,全球化受阻,产业链重构的压力在增强,全球化受阻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化的速度就已经下降,中国虽然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是增加的,但是新冠疫情之前的几年也已经出现了停滞,最近几年全球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后,产业链的安全,各国的政治压力,再加上地缘政治风险的考量,已经对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新冠疫情之后,这个压力绝对是上升了。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瑞银做的企业财务总监的调查,从2018年开始,中美贸易战之后做了几轮,发现产业链的转移已经发生,当时我们调查的企业中大约1/3想转移到国外,主要是出口的一些制造业企业。贸易战之后,这个意愿已经上升到60%,我们最近做的调查,这个意愿上升到70%,而且40%多的企业,都认为新冠疫情的发生增加了他们转移的意愿,听起来这还是让人比较担心的。但同时,我也想提到另外一个方面,前面几位嘉宾讲到了国内的广大市场,国内的广大市场也会吸引不少企业,以中国市场为主体的企业,会把产业链更多的转移到中国来,我们最新的调查里,发现有30%已经在国外生产的中国企业,考虑是不是把一些生产链转移到国内来,所以我们的判断是,未来的一段时间,可能产业链重构是双向的,有一部分企业还是会考虑到种种原因搬到国外,另外有一部分企业更多转移到国内,服务国内的市场。
我们之前考虑的产业链转移,往往是从成本,从经济要素考虑,考虑到中国的产业链是在全球难得的健全、全面,而且非常有韧性,如果从转移的角度来说,很多企业都可能因为成本的因素并不转移出去,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通过我们的企业调查发现,政治因素在增加,很多企业并不想搬,但是迫于本国的政治压力,而且可能因为科技封锁或者关税种种原因,可能会面临一些政治压力,所以会搬迁,用搬迁降低风险,未来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前面的嘉宾讲到了国内市场的庞大,这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做的一个长期的预测是,我们认为未来10年中国实际GDP的增长可以达到4.5%,到2030年中国GDP可以达到25万亿到28万亿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占整个GDP的比重会逐渐上升,到2030年有望实现17万亿美元以上,这10年中的净增量绝对是世界第一,这肯定会对全球的很多企业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所以双向的产业链重构是很重要的。在这样的压力下,怎么能够发挥我们长期潜在的增速,潜在的吸引力,刚才前面几位都讲到改革双循环策略,无外乎几点,一个是让国内的市场更加有吸引力,这个更加有吸引力,1、继续推动扩大内需,让我们的市场更加广大;2、降低制度成本、交易成本、交通成本,从基建,从市场化的改革方面,继续推进。3、扩大对外开放,降低准入,使得更多的外资企业觉得在中国经济上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的双循环策略对于减弱脱钩的压力,产业链重构的压力是至关重要的。
新冠疫情发生之后的长期趋势,或者说一个新的趋势,也在抬头,那就是科技竞争和科技封锁,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在很多技术上都有追赶,尤其是在工业行业,也有一些已有的优势,比如移动支付、AI、互联网等等,同时也要意识到有很多产业,我们离先进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所谓的卡脖子技术。在中国经济跟全球的循环或者融合过程中,刚才有提到我们的进口有很多是消费品,石油等等,但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进口的第三大块,比消费品更重要的是资本品和中间产品,而这些资本品和中间产品,我们没有的话就很难生存,所以我们的融合是高度依赖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在这里头,未来的挑战,美国已经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者,这个态势不会因为总统换人而出现大的改变,我们在双循环的策略中讲到了科技的自立,是非常重要的。在科技自立方面,一方面我们继续对外开放,学习先进技术,另外一方面是怎么能够改革我们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怎么能够进一步保护知识产权,怎么样能够增加研发投入,包括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使得我们能够在未来的数年逐步追赶、逐步弥补一些科技的短板和空缺,这可能是未来我们长期发展能够可持续、继续产业升级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
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市场非常大,任何创新可以很快的货币化,获得回报非常大,人才也很多,主要是我们在科技体制上、市场化体制上如何能够更多的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刚才老师也提到了产业政策怎么能够顺应市场的力量,这些可能是我们未来要做文章的地方。
最后简单讲一下,我们对未来一两年的展望,长期的增长,我们对中国还是相当有信心的,对2035年实现发达国家中等收入国家,我们觉得是可以实现的。短期来说,今年、明年、后年,这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复苏会非常强劲,我们的预测,明年增长是8.2%,主要是由国内消费和出口拉动,全球的增长,在疫苗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我们判断明年年底大概全球差不多一半人会获得免疫能力,明年年中的时候,主要发达国家的新增病例会大幅下降,美国经济明年预测增长4%,欧元区增长6%,全球经济增长6%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从今年开始产业链的韧性已经体现出来了,中国的出口仍然会保持强劲,明年会有11%到12%以上的增速,出口加上国内消费需求的回暖,应该是拉动明年增长最主要的因素。同时,我们判断政策会逐步淡出,李扬院长讲到了杠杆的问题,明年我们判断会实现去杠杆,今年的宏观杠杆率,我们的估算是上升了25个点,债务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5个点,明年会下降两个点。在这个过程中,对资本市场,尤其是信用市场,可能会有一定的挑战,一方面是企业营收大幅反弹,另一方面,流动性会趋紧,在这个过程中,怎么能够管理好不出现一些信用事件,也考验央行和监管者的智慧。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来源为金融界财经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