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湖北宜昌大力推进柑橘、茶叶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图为长江三峡岸边的橘园。 郑 坤摄(中经视觉)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聚焦“绿、净、齐、富、厚、和”,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在2019年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宜昌市位居市州第一。
打好产业牌
这几天,宜昌市夷陵区仓屋榜村村民王中兴格外高兴,他管理的500亩精品橘园里,橙红的蜜橘压弯了枝头。由于采用生态种植方法,老王家的蜜橘果型好看、果肉细嫩,很受市场欢迎。
“生态种植就是自然生草加绿肥,这样可以提高果子品质。”王中兴告诉记者,今年,他的果子每斤卖1.2元,比别人家按照普通方法种植的果子贵三四毛钱。
今年以来,宜昌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封闭时期,大力加快精品橘园建设,从源头把控柑橘生产质量,建立柑橘生产企业质量追溯体系,在柑橘品质上下功夫,使每亩橘园为橘农增收2000多元。
“近年来,宜昌每年完成8万亩到10万亩果品品质改良,形成了‘宜昌蜜橘’‘秭归脐橙’‘清江?柑’三大区域品牌。”宜昌市农业农村局柑橘产业推进办主任文中华介绍,目前宜昌柑橘生产规模已达200万亩以上,居全省第一,柑橘产量超350万吨,产值攀升到140亿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宜昌围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三大主题,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取得新突破。
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宜昌围绕良种、良田、良肥、良品、良法、良心“六良”,大力推进柑橘、茶叶、蔬菜、畜禽、水稻、水产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六大主导产业综合产值均突破百亿元,先后推出“宜昌蜜橘”“宜昌宜红”“宜昌猕猴桃”三大区域公共品牌。全市“三品一标”用标企业283家、产品总数506个,拥有涉农中国驰名商标38个。其中,宜红品牌列入全国首批100个中欧互认产品,“宜昌蜜橘”“秭归脐橙”成为全国百强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区域公用品牌。
同时,宜昌大力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推广绿色健康生态的农业种养模式。宜都、五峰等5个县市区被列为国家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
“宜昌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京介绍,围绕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宜昌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持续开展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及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种了近十年的红薯,终于用上了省时省力的机器。”11月19日,当阳市聚鑫薯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东红告诉记者。在他身旁的红薯基地里,杀秧机正在垄间穿梭作业,原本青绿色的红薯秧和叶片被打碎。一台红薯挖掘收获机紧跟其后,所过之处,一个个饱满的红薯被翻出来,社员们随即开始分拣、装箱。
当阳市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地带,红薯是当地特色产业。今年,王东红和广东省普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将红薯种植基地从山上移到山下,由零散种植改为连片规模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王东红算了一笔账,因为产量高、品质好,完全达到了外贸出口产品的检测标准,合作社的红薯远销加拿大、荷兰、马来西亚等国家,截至11月,共出口52万斤,销售额达到50余万元。
“宜昌现有4个院士农业专家工作站,六大主导产业都融入国家、省科技创新体系,柑橘标准化生产和高品质栽培走在全国前列,茶叶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化加工走在全国前列,油菜、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走在全国前列。”周京说,近年来,宜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5%,枝江、当阳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
夯实基础设施
从宜昌城区出发,十几分钟车程便来到了长江南岸。沿江而行,群山叠翠,延绵起伏,沿线农户就地取材打造的美丽庭院让人宛若置身画中。
宜昌市点军区牛轧坪村“伴山乡味”农庄老板郭艳告诉记者,“十一”长假期间,农庄每天爆满。“多亏了葛古路的修建,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带到我们乡村来。”
郭艳口中的葛古路,原本只是一条颠簸破烂的乡间小路。“虽然牛轧坪村离城区很近,但是来的人很少。因为路太难走了。”郭艳说。
转机来自宜昌市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近年来,宜昌坚持“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民”的发展理念,启动农村公路“美丽宜道”建设三年行动,提出到2020年底全市建成500公里“美丽宜道”的目标。
2017年,全长30公里的葛古路串联起点军区牛轧坪、新村、天王寺和双堰口4个贫困村。截至目前,宜昌已完成512公里农村公路的“美丽宜道”建设。
为夯实乡村发展的底子,宜昌大力推进边界地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2019年,宜昌恩施边界4个边界县10个乡镇40个村在水、电、路、网4方面共排查实施“补短板”项目64个,累计完成投资2130万元,受益人口达4.35万人。
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光纤和4G网络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和95%以上自然村。农村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深入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全市9个县市区共组建11个县域医共体,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与高校合作开展大学生村医定向委培计划,三年培养村医604人,接力守护乡亲们的健康。强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关爱服务,儿童督导员、村儿童主任配备覆盖率达到100%。
乡村发展的基础打牢了,如何提升乡村“颜值”与“气质”?
宜昌出台《宜昌市美丽乡村建设五年推进规划》,按照“绿、净、齐、富、厚、和”要求,制定创建标准,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全市1336个行政村获评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乡村、美丽宜居村庄、旅游名村等荣誉830批次,农村人居环境、乡风文明、产业发展整体提升。
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宜昌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累计清运农村生活积存垃圾33.48万吨、清理河塘沟渠9728条;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累计建改农村户厕23.14万座、农村公厕1205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0%以上。
在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支持下,宜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美丽经济”。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58家,实现加工产值1034.6亿元,涉农电商主体超过4600家,乡村旅游经济收入达到398.8亿元。
抓党建促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强有力的领头人群体。近年来,宜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建支部、建协会,单位包村、干部包户,龙头企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促作风转变、促农民增收的“四双行动”。
“磁铁支部”弭水桥村、“红色支部”峰岩村成为抓党建促振兴的样板,不仅基层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引领能力增强,还带动发挥市场主体的示范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比率达到90.9%。
同时,宜昌深入开展让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群众生活在集体中、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的“三在工程”。推广“党员公约”“三亮四美”等经验做法,培训村两委班子6000余人次,对108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一村一策”开展整顿。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2014年以来,宜昌探索实施“农业首席专家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成立全省首家职业农民学院,制定全国首部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地方标准,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民职称免费评定。
点军绿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兴华是2016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种植班学员。学到技术后,他带动全村140多户农民发展半高山蔬菜,使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据统计,宜昌已累计培训柑橘、茶叶、蔬菜等专业新型职业农民2.9万余人。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宜昌的田间地头。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宜昌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所有行政村都组建了“道德理事会”“红白理事会”,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秭归县“村落自治”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3个、省级文明村镇44个,“两创”覆盖率达100%。(经济日报记者 柳 洁 通讯员 刘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