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张艳芬)“有序的违约可以促进市场风险出清,推动风险定价的市场化,这是市场成熟的必经之路。”11月26日,在上海证券报举办的2020上证财富管理峰会上,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罗水权在演讲中提出了债券市场打破刚兑趋势下的应对新思路,即要转危为机、把握机遇、回归投资本质,构建立体信用投研体系。
近年来,中国固收市场飞速发展,在市场深度和广度上成果令人瞩目。截至2020年11月25日,中国债券市场余额112.9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其中,信用类品种存量规模达46万亿元,包括资产证券化、私募债在内的创新品种不断丰富。
“固收类资产历来是保险资金的主要投向,2019年底,19万亿元的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55%投向了固收类资产。”罗水权表示,险资要发挥长期稳定资金的优势,深耕固收信用市场,起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压舱石作用。但同时,罗水权也直言固收投资不易,近几年来市场上违约事件不断,各类刚兑预期被打破,市场中不规范行为的存在增加了识别信用风险的难度。
不过,罗水权强调,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来看,违约规模客观上往往伴随着市场的扩容而增加,同时违约呈现常态化、周期性特征,是内部机制自我纠正的表现。
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在罗水权看来,从政策方向、监管举措、开放进程等方面来看,中国债券市场具备着广阔的空间。
第一,从直接融资的发展看,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发展直接融资的政策导向,为债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债市作为经济最具活力的一环和资源高效配置的平台,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
第二,从市场秩序的完善看,针对近期信用债集中违约,金融委会议指出,要坚持市场化、法制化方向,秉持 “零容忍”态度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
第三,从政策看,资管新规下,期限匹配、破刚兑、净值化规则逐步落地,各类资管机构均需遵守统一规则;从产品看,各类主体对债市参与度日益提升,带动了债市纵深发展。
第四,从对外开放看,境外机构持续加码中国债券,与此同时,中国债券相继被纳入主流国际指数,债市双向开放步伐加快。
面对挑战和机遇,资管机构该如何应对?“机构需要打破粗放式投研模式。”罗水权认为,机构要把握机遇,回归投资本质,构建包括文化、团队、制度和技术(CPPT)等在内的立体信用研究体系。
他介绍,平安资管自2018年起开始探索以债券生态一体化平台(KYZ)为基础的“人机合一”新信用投研体系,通过集成核心数据、模型能力,可以全方位、细颗粒地刻画企业债券资产。同时,KYZ通过不断从信用事件和市场波动中学习,不断与资深分析师交叉验证,成为了一个“活”的模型,可以不断贴近人的思考方式,提供更高的投资决策参考价值。
罗水权表示,在中国债市加速开放的今天,更需要监管层和全市场共同参与和努力,进一步完善债市的市场化、法治化建设,让融资更容易,让投资更放心,为推动中国债市国际化、提升中国债市的国际影响力奠定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