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
作者:王宏广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本报记者焦源源
科学技术部中国生物中心原主任、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粮食问题可忧不可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应尽快启动“进口大豆替代工程”,实施“8亿吨粮食安全工程”。同时,50岁以下粮农已不多见,未来谁种粮已成为一个亟待认真解决的问题。
国内粮食安全不会出问题
中国证券报:新冠疫情暴发后,迄今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了哪些影响?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什么?
王宏广:这次疫情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有的专家预计会新增加1亿多挨饿人口。目前,全世界大约有6.9亿人吃不饱饭,其中1.35亿人处于严重饥饿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农业资源的土地技术和资金分配严重不平衡。发达国家有钱、有技术,又有土地和粮食,种粮积极性不高,因为它靠工业产品已经有足够收入。但发展中国家存在吃不饱的情况,没有足够的土地、水资源,技术,更缺少资金。世界粮食安全的鸿沟将长期存在。
此次疫情加深了这种鸿沟,发达国家不怕粮价再次上涨,它有足够资金与土地,但是对缺粮的国家而言,粮食供应链存在断裂的可能,粮食价格一旦上涨就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引发社会矛盾甚至动荡。
中国证券报:对我国而言,新形势下会面临哪些新的风险?如何避免这些风险的产生?
王宏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第一农业大国,也是第一农产品进口大国。我们提出隐性粮食安全指数,主要是反映我国14亿人口消费了近30亿亩耕地生产的食物,而国内只有20亿亩耕地,海外近9亿亩耕地为我国生产粮食,一旦海外粮食供应链断裂,我国将面临食物短缺、价格上涨等问题。我国人均占有粮食470公斤,超过了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确定的粮食安全线。因此,即使世界粮食供应链断裂,我国也不会出现吃不饱的情况,但吃的标准会下降。我们储存粮食的能力达6.7亿吨,因此短期内粮食安全不会出问题。
但同时我们进口粮食数量在逐年攀升,且数量巨大。因此一旦供应链断裂,我国将面临粮食进口价格上涨问题。吃饱没问题,吃好有困难。目前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6%。我国从美国、巴西进口大豆占大豆进口总量的84%,依存度较高。二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导致大量耕地闲置或撂荒,粮食复种指数已经降至123%,比最高时155%少了32个百分点。有专家测算,2017年全国累计耕地撂荒面积高达1.37亿亩,撂荒率达6.75%,且逐年增加。
总之,我国粮食安全不是没有问题、不用着急,也不是有问题没办法,而是有问题也有办法、有对策。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粮食问题可忧不可怕。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应尽快启动“进口大豆替代工程”,通过提高大豆单产、恢复大豆种植面积,发展豆科作物,利用非粮用地种植1亿亩藜麦,利用南方10亿亩草皮草坡、北方30亿亩草原种植豆科牧草等一系列措施,使大豆进口量减少1/3左右,使大豆对外依存度降到55%。发展藜麦5000万亩,按单产250千克/亩、蛋白含量16%计算,可增加蛋白200万吨;按大豆蛋白含量40%计算,可折合成大豆500万吨,可以起到很好的替代作用。
二是实施“8亿吨粮食安全工程”,也称“8亿吨粮食产能储备工程”,就是通过“要粮于技、藏粮于地、生粮于海、产粮于山、生粮于改”等多种途径,确保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亿吨左右,力争到2030年再增产粮食1亿吨左右,使粮食总产达到7.5亿吨,力争人均粮食产量达550千克左右。“8亿吨粮食安全工程”是一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在国际粮食出现危机时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
建立海外粮食生产基地或供应链
中国证券报:为切实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如何进一步增强粮食供应链韧性?
王宏广:确保我国海外粮食供应链的安全主要依靠两个途径,一是我们应认真选择粮食出口的国家与地区,通过土地使用权租用、合作开发、粮食期货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元、长期、稳定的海外粮食生产基地或供应链,储粮于友。根据未来粮食的基本需求,我国需建立相当于10亿亩耕地的海外粮食供应链,确保人均拥有进口粮食70-100千克的储备能力。二是要逐渐增强粮食期货和储藏的能力。双管齐下,应该能够保证粮食供应链基本稳定。
中国证券报:如何加快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王宏广:现在农民基本不储备粮食,粮食储备任务几乎都由国家来承担。全国粮食储备仓容22年增长了7倍,粮食储备压力增大。
历史上,中国农民通常具有储备一年到一年半粮食的习惯。但近年来,随着粮食合同定购制度的取消和粮食收购政策放开,特别是随着市场粮油食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农民基本已不再储备粮食,粮食储备的任务几乎都由国家粮食储备系统来承担。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标准粮食仓房仓容已达6.7亿吨,比1996年增长7倍,按年储备6.7亿吨粮食计算,按照现行价格,每年至少需要13400亿元的粮食储备资金,这使得国家粮食储备压力较大,加上储备粮食的自然损耗,储备粮食的费用与成本都很高。而且,没有了农户储粮这个粮食安全的“减压阀”,一旦出现鼠灾或者涝灾等危机,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
不能放弃转基因植物研究
中国证券报:目前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遇到哪些瓶颈?
王宏广:我们研究认为,中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隐性自给率低、耕地面积下降、种粮规模小效益低、提高米价等政策杠杆变弱、技术进步难度加大、年轻人不愿种粮、储粮压力大、吃得不科学等难题。
中国口粮自给率达98%以上,谷物基本自给,这只能保障“吃饱”不能保障“吃好”。从国际粮食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看,人均400公斤粮食能“吃饱”,但“吃好”通常需要800公斤,因为吃一公斤牛肉相当于消耗8公斤粮食,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仅470公斤,加上人均进口的70公斤左右,人均消费粮食540公斤,距800公斤“吃好”的线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我国“吃饱”问题解决以后,粮食安全问题已经转化为饲料粮安全问题以及肉类产量与价格问题。
同时,由于年轻人纷纷涌向城镇就业,50岁以下粮农已不多见,未来谁种粮已成为一个亟待认真解决的问题。中国农业劳动力正在加速老化。有学者预测,到202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将为55-56岁。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控制消费量,中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40年增长了3.7倍,肥胖率已达10.5%,全国因营养过剩导致的超重肥胖人群高达2.5亿。这不仅较大程度地造成了食物浪费,而且由肥胖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影响了国民整体健康水平。
中国证券报:怎么看待转基因技术?
王宏广:国内外转基因作物研发与产业的基本事实是:在转基因安全问题的激烈争论中,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仍在高速增长。有关国家、企业关于转基因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也不会停止。关于转基因安全问题,国内外都有一个特殊的现象,生物专家认为是安全的,而公众特别是一些不从事研究的人士认为是不安全的,影响了公众的判断力。
关于转基因安全,我建议用四句话概括:加强研究、做好储备,谨慎使用、消费自主。让公众拥有知情权、选择权,了解科学最新进展,把握科学规律,自主选择是否食用转基因植物产品,认为安全就吃,认为不安全就不吃。但有一点必须肯定,转基因是所有已经看到的农业技术中,解决粮食问题最具有潜力的技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绝对不能放弃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工作,不能放松转基因植物的科学普及工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