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薛瑾
银保监会日前召开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工作会议。2020年第三季度末,纳入会议审议的178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较第二季度末有所下降。不过,今年以来,险企加速“补血”,方式包括直接增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等。
财产险企偿付能力下降明显
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2020年第三季度末,纳入会议审议的178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2.5%,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0.5%。第二季度末,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242.6%和230.4%;第一季度末,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244.6%和233.6%;2019年末,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247.7%和236.8%,整体来看,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率呈现微降趋势。
细分来看,第三季度末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6.5%、267.6%和321.6%。第二季度末,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236.4%、276.7%、286.1%;第一季度末,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237.3%、288.1%和290.3%。财产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
中国保险业协会披露的险企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末,逾七成财产险公司偿付能力出现环比下降。即使是头部险企也未能“幸免”。如人保财险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由第二季度末的305.91%下降至第三季度末的299.31%;平安产险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由第二季度末的241.32%下降至第三季度末的228.66%。
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大面积洪涝灾害导致财产险公司赔付率上升,车险改革以及政保业务等非车险的开拓消耗资本金,拉高综合成本率等。权益市场波动导致投资收益下降,也对产寿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影响。
不达标险企奋力求生
根据银保监会此前发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当一家险企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风险综合评级≥B类三个指标同时满足,其偿付能力才算达标。
第三季度末,98家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73家保险公司被评为B类,5家保险公司被评为C类,1家保险公司被评为D类。从风险综合评级来看,不达标的险企有6家。
不过,偿付能力不达标险企也在奋力求生。以风险综合评级为D的中法人寿为例,该公司日前发布公告称,拟将注册资本由当前2亿元增加至30亿元,现有股东鸿商集团参与此次增资,法国国家人寿、北京人济九鼎两家老股东不参与此次增资,并拟将所持有的全部股权转让给鸿商集团;同时,引入青山控股、宁德时代、贵州贵星三家新股东。若此次增资计划获批,中法人寿的偿付能力将迎来久违的改善。
通过增资、发债“补血”
事实上,增资成为今年以来很多险企纷纷尝试的“补血”选项。
近日,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核准紫金保险增发35亿股新股,注册资本金从25亿元增加至60亿元。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已批准的增资主体还包括利宝保险、招商仁和人寿、融盛财险、现代财险、阳光财险等。
与此同时,不少险企还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强势“补血”。中再集团日前披露,其子公司中再产险于近期收到相关监管机构批复,获准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40亿元。截至目前,今年以来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规模已超过去年全年,在一些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公告中,不乏“首次”“规模最大”等字眼。
分析人士称,资本补充债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保险公司无需付出流动性溢价,融资成本较低,而且可以进行二级市场交易,投资者认购更加活跃。发行资本补充债券不涉及现有股权比例变更,审批标准和发行程序相对简单,周期更短。同时,随着市场利率下行,资本补充债券的发行利率也相对走低,融资成本较低,因此得到不少险企青睐。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