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深刻理解其“重”、精准破解其“难”,就必须统筹兼顾贫困群众的近期增收和长期效益,为贫困地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劲的“造血”能力。
一是要立足当前。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这场攻坚战,首先要解决的是贫困人口的“眼前之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短平快”产业项目,做到立竿见影、吹糠见米、快速增收,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树立脱贫信心。
二是要着眼长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脱贫高质量、不返贫、可持续,这就必须把扶贫与发展融为一体来抓。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的同时,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要注重特色。脱贫攻坚重在精准,更好地推动产业扶贫落地生根,关键是要精准对接群众、精准对接市场。这就需要紧扣“优势”做文章,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河池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市上下始终笃定前行,凝聚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力量。
针对河池深度极度贫困地区农业效益低、贫困人口收入低的“两低”问题,河池大力推进扶贫产业发展,把产业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我们按照“因地制宜,发挥特色;长短结合,种养兼顾;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群众增收,集体壮大”的发展思路,精心谋划、大力实施“十大百万”产业工程,形成了“长中短”效益相结合的扶贫产业发展新格局。
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压实产业扶贫责任。出台《河池市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2016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财政资金50多亿元发展扶贫产业,选派8529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工作。
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筹措80亿元大力实施“十大百万”产业工程。全市桑蚕生产规模连续15年稳居全国第一,肉牛肉羊饲养量及出栏量居广西第一,油茶新增面积居广西第一,都安“贷牛还牛、贷羊还羊”全产业链扶贫模式在广西乃至全国推广。预计到今年年底,“十大百万”产业工程将累计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强化党建引领,以龙头带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书记领谈”工程,探索“村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目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覆盖813个贫困村,带动全市35%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整合投入发展资金累计12.64亿元,确保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拓宽销售渠道,让特色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变成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元宝”。强化特色农产品品质认证,引导优势农产品融入粤港澳大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鼓励和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扶贫农产品消费。目前,全市共有335家企业成为扶贫产品供应商,扶贫产品销售额达16亿元。发挥主体作用,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大力培育联贫带贫主体,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360家,引导8.77万户贫困户入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带动26万群众年人均增收2200元以上。强化教育扶贫,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健全正向激励政策,激励党员干部下沉脱贫攻坚一线实现新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委书记 何辛幸)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