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厦门两座城市的较量,蔓延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申报上。
不久前,福州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通过“强省会”和“强门户”,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这也是福州多次在“两会时间”向外释放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声音后,首次官方“盖棺定论”。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福州对厦门的一次“胜利”。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指出,事实上,福州和厦门都有意争取国家中心城市,两座城市原本各有优劣,并没有一方有绝对优势,但福州有省会的定位,福建省上目前全力支持福州。
在外界看来,这也是福州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近几年在福建召开的国际会议,从金砖五国领导人会晤、二十国集团(G20)财政和央行副手会议、到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投洽会),无不选址厦门。更不用说困扰福州已久,在有计划单列市(厦门)的省份中,唯一一个非“副省级城市”省会的尴尬身份。
迫近
再次重启“国家中心城市”话题的,不止福州。
仅最近一段时间内,就有杭州、宁波、昆明三座城市相继加入“竞争”。其中,浙江发布《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大力培育国家中心城市。
这难免让人联想到,国家中心城市已许久没有“新成员”——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西安获批已有3年时间,而与外界猜测的“12~15个国家中心城市格局”还有一定距离。跃跃欲试的城市均在等待“靴子”落地。
“从上海到广州之间相距1400多公里,还缺一个国家中心城市。”丁长发认为,“如果比照GDP,去年福建排在全国第8位,有机会新增一个国家中心城市。”
与厦门相比,已得到福建省支持的福州,对国家中心城市背后所代表的政策资源更为迫切。
丁长发认为,当城市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后,包括财政、土地、城市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也将有望跟进。更有甚者,福州渴望多年的副省级城市定位亦可能落地。
有媒体报道,1994 年 ,中央确定厦门等 16 市为副省级城市后,福建省也曾向中央上报《关于将福州市行政级别定为副省级市的申请报告》。此后,福建曾两次再度向中央提出将福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但三次均搁浅。
最近的一次是在2015年,获批自贸区的福州,再次以省人大代表联名的方式提交“关于福州市升格为副省部级城市的建议”。但据丁长发透露,此次尝试最终仍以“难产”告终。
差距是福州长期孜孜以求的动力。此前有专家就指出,与大部分具备副省级城市身份的沿海开放型城市相比,福州“遗珠”之感格外强烈。特别是对比已有副省级城市身份的“兄弟城市”厦门,无论是政策资源、还是具体到干部的身份待遇,均存在落差。
对于此次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福州也拿出前所未有的“大手笔”——不仅提出将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建成区从现在的301平方公里扩大1倍至600平方公里,同期城区人口也将力争达到500万,推动跨入特大城市行列。
追赶
但曾错失“副省级城市”的福州,在“国家中心城市”竞争面前,是否有足够的“筹码”?
福州提出的思路是“强省会”和“强门户”。但从眼下福建城市的发展格局来看,福州距离“领头”位置似乎还有一定差距。
有人指出,福建省对于福州和厦门最初给予了同等支持。比如,“两套程控电话,福州、厦门各一万门;福州、厦门各建一个飞机场;两个万吨级港口码头,福州、厦门各一个”……
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厦门已将福州甩在身后。以门户枢纽水平为例,在航空客运吞吐量上,厦门高崎机场2019年以2741万排名全国第13位,而福州长乐机场仅以1476万居于28位;在集装箱航运量上,厦门港2019年完成1112.22万标箱,排名全国第七,而福州港区仅达到353.9万标箱。
有人将此总结为福建经济地理格局的“南重北轻”——厦门、泉州等城市由于闽南文化相亲,在“三来一补”政策下接受大量来自台湾的合作;而即便是全国唯一一个靠海的省会城市,福州更亲近内陆的文化特征使其错过了开放发展的浪潮。
在新的发展需求下,两座城市愈加呈现出互相追赶的势头。
一个例子是,福州与厦门曾在“十二五”期间同被赋予“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而到“十三五”规划中,厦门再先福州一步获得“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
今年,在福建省提出“力争设立福州空港综合保税区”多年后,福州出口加工区、福州保税港区先后获批整合优化为综合保税区。同年,厦门象屿(行情600057,诊股)保税物流园区、厦门海沧保税港区两个海关特殊监管区紧随其后,亦完成向“综保区”的升级。
在丁长发看来,尽管尚不及厦门,但福州亦有提升门户功能的优势——6县7区的广阔空间意味着其仍有大量带动空间。
在“强省会”建设上,也能感受到福州的努力。
2019年,福州与厦门GDP分别为9392.3亿元和5995.04亿元,福州优势明显。但若比较人均GDP,福州则比厦门少了近20000元。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上,福州仅有38719元,更是远不及厦门55870元。
在经济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的当下,设法推动产业升级成为两市发展的共同目标。比如,在“数字福州”建设背景下,福州已连续三年召开“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并于今年提出打造“全国数字应用第一城”。而厦门去年轰轰烈烈引进“趣店”、聘请投资顾问的一系列动作,无不意在搭上互联网“快车”。
差距
但你来我往的互动,没能从根本上打破福建两市向上突破的“天花板”。
在丁长发看来,两座城市的发展存在类似的“两难”。一方面,两座城市都是生活成本较高、配套相对不足的城市。他举例说,厦门的房价一直高居不下,在全国范围内一度能位列第四,福州的房价也能达到第十的水平。加之“福州缺好大学、厦门缺学位”的问题,导致两市的人才吸引力进一步降低。
另一方面,新经济产业“水花”不大,尚不完整的产业链难辞其咎。
有人分析厦门互联网企业“折戟”时指出,由于相关产业缺失,使得少数企业难以在城市中建立起完整而成熟的商业链条,进而形成对其他企业的聚集效应。而少数企业也难以带动一个良性的人才供应网络,没有持续的人才注入,也难以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
丁长发提到一个具体的例子:同样的2万月薪,深圳企业可能比厦门更容易招到互联网人才,因为深圳当地完整的产业链给了人才更多发展可能。
以福建省内唯一一所985大学厦门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在2019届毕业生中,仅22.5%留在厦门,10.5%留在福建其他城市,剩下的毕业生中,有20.8%前往广东发展,前往江浙沪的也有21.6%。据其《就业质量报告》分析,该结构与毕业生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源结构有密切关系。
“纵向比较,福州和厦门已经有了进步,但和其他省份的城市,短板还是比较明显。”丁长发说,“我们要摆正位置,北边的长三角和南边的珠三角,都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群,对福建人才、技术的虹吸效应都比较大。”
如何弥补差距,真正实现两座城市的发展?
丁长发认为,最紧要的还是补足配套短板。“对于福州来说,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丁长发说,“打破‘玻璃门’‘卷帘门’和‘旋转门’,然后再考虑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吸引全球闽商投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