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金融服务走进千家万户、远程医疗让群众不出远门看病、大数据使扶贫工作更精准……移动互联时代,信息服务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中央网信办副主任杨小伟近日表示,经过4年多建设,中国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远程医疗实现国家级贫困县县级医院全覆盖,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2%。
家门口就能存取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进乡村,贫困地区村民在家就能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农信普惠金融服务点帮我解决了大问题。”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青山苗族乡大林村村民孙维光老人已过九旬,如今需取养老保险金时,只需带卡到自家房门斜对面的农信普惠金融服务点就能取到现金。
“金融服务便民点就像一个微型银行。”负责管理服务点的当地村民杨显兴说,服务点能为村民办理小额取现、转账汇款、代理缴费等相关业务。此外,服务点还能缴纳社保,省去了村民到县镇网点的奔波。
如今,越来越多像贵州这样的省份实现了行政村金融服务“村村通”。统计显示,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已达99.2%,基础金融服务进乡村,让老年人或偏远地区农民群体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均等的金融服务。
2016年,中央网信办等三部委印发《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信息服务工程。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等信息服务,就是该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多方合力搭建一县一平台、开通一户一终端、形成网络扶贫队伍等,并整合金融、教育、医疗、社保等资源和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中国已基本建立起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
远程医疗铺就“健康路”
看病难、看病贵,是困扰很多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大问题,有的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组织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新模式。
“过去我既怕得重病,也怕交通不便耽搁看病。现在不出镇子、不花钱就能在三甲医院‘看’病。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今年64岁的黄维兰是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一名贫困群众,患有乙肝、肝硬化、失血性贫血(重度)等病。由于病情较重,无法长途跋涉。
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老县镇中心卫生院与安康市中医医院、平利县人民医院、平利县中医医院等建立远程诊疗联系,让黄维兰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来自三甲医院的最佳治疗方案。目前,陕西已完成10个市、96个县域的远程云平台全覆盖,连接超过2万家医疗机构,全省因病致贫户较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前减少13.8万户。
在全国,远程医疗已实现国家级贫困县县级医院全覆盖。一些地方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探索健康扶贫新模式,将人才下沉到基层,将疑难杂症及危重患者上转,形成“基层首诊、疑难上转、康复回家”的医疗模式,实现互联网与健康扶贫相结合,让贫困群众住院、报销及补偿领取更加方便。
大数据让扶贫更有“数”
贫困人口因何致贫?区域性贫困有何特点?扶贫政策如何对症下药?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支撑,推动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在重庆,以前识别一个贫困户,要经过多个步骤程序,耗时约1个月。如今通过运用“渝扶贫”APP,贫困户资料填报、审核在线上就能完成,信息实时更新,帮扶更有针对性。今年8月,重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基本建成,实现了对贫困户动态信息、产业项目、扶贫资金、帮扶过程的全流程实时监督。
近年来,多地建成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推动“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如贵州省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打造的扶贫云平台,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乡镇、贫困县的动态监测,为制定精准扶贫措施提供参考。浙江省、湖北省通过构建面向农村的电子政务平台,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服务下移”。
在建设统一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方面,全国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横向逐步实现与残联、住建、人社、教育、民政、公安等部门数据常态化交换,纵向逐步实现与各省扶贫机构建档立卡数据联动运用。
中央网信办副主任杨小伟透露,接下来,中央网信办和有关部门将开展大数据监测,精准识别返贫风险,加强协调联动,深入挖掘互联网的潜力和优势。
专家表示,应继续加快建设“全国一张网”的大数据精准扶贫系统平台,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利用大数据精准扶贫提升扶贫绩效,促进大数据与扶贫脱贫工作的深度融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