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刷脸支付到刷脸取钱,从刷脸安检登机再到刷脸认证办事…...刷脸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少人感叹刷脸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有人担心,这背后的安全隐患究竟有多大?
浙江杭州:进小区要“刷脸” 方便同时有担忧
在杭州御道家园小区,小区大门和单元楼门口都装上了人脸识别设备,只要是录入信息的居民,刷脸就可进入。
浙江杭州御道家园小区居民 章宝兴:以前要刷门禁卡,忘记带了就不能开,现在就比较方便。
也有居民对人脸识别采集信息表达了担忧。
浙江杭州御道家园小区居民 沈华:我们刷脸,所有的信息,包括住在哪一幢、我们家有多少人,都在物业备案过,我怕出现信息泄露。
不仅回家要刷脸,有的地方上厕所也要刷脸。一间位于广东东莞公厕内安装了一种“人脸识别供纸机”,虽然能够避免浪费。但是人脸识别的方式却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担忧。
广东东莞市民 陈先生:我一进来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厕所要装个人脸识别呢?
人脸识别的“高科技”在校园里的应用也很普遍。中山大学2年前就启用了人脸识别门禁,必须是校内人员才能登记人脸信息,“刷脸”入校,而校外人员则要另外办手续。
一些能识别人脸的摄像头也步入许多学校的课堂,学生逃课、打瞌睡、走神都逃不过人脸识别的“眼睛”,在教室里使用人脸识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隐私?
人脸识别技术到底有没有被滥用?近日,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具体用途当中“刷脸支付”最为普及;不过有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还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
北京市居民:如果是密码,我可以改,如果是人脸识别,人脸是不可以变的,所以感觉不太安全,不太靠谱。
划出“刷脸”边界 各地立法在行动
一方面人脸识别在维护公共安全、提高社会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另一方面技术的滥用也让许多人产生个人信息安全、财产安全的忧虑。技术本无善恶,用法却有好坏,人脸识别使用的边界到底在哪呢?
近期,多地出台政策,为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个人信息采集划出边界。
12月1日,天津市表决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条例,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针对越来越多的小区使用人脸识别门禁,10月提请二审的《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明确“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如果通过,将成为国内首部对小区人脸识别作出规范的正式立法。
在国家层面,近日,国家网信办出台细则并征求社会意见,对38类常见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进行了规定。必要个人信息,就是说缺乏该信息,App就无法提供服务,其中均没有包括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信息的相关内容。像网络直播、短视频、新闻资讯、运动健身、浏览器、电子图书、拍摄美化等12类App,无须个人信息就能使用。
即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中提出,处理人脸在内的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人脸信息采集在遵循“最少够用”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征求被采集人意见。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还明确提出,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志。
有律师提出,要尊重权利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由权利人来决定是否要让渡这个个人隐私。一些为了履行法律职责或公共利益必须收集的,是例外,但这些例外的情况,也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法律依据。
尊重知情权也是许多“被刷脸”的普通人的心声。有居民表示,让居民有知情权,首先是要做到通知,说明这里有人脸采集系统。
人脸识别技术普遍应用的当下,专家表示,织密信息保护网,除了立法部门的积极推动,个人方面当前也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时刻关注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