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秀美的临潭县天池冶海景区。 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摄
小桥流水人家,回廊老树新花。这诗意的村庄,不在江南,而在甘南。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著名景点天池冶海旅游沿线,有一个易地搬迁村――池沟村。244户1073人的池沟村曾是一个贫困村,于2018年底实现整村脱贫。其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被列入2018世界旅游减贫案例。
村民王定业有绘画天赋,曾经是贫困户,现在靠彩绘已脱贫,居住在200多平方米的新房里,村里街道两边的文化墙上都留下了他的画作。
这样充满文艺气息的扶贫故事,发生在池沟村里,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因为这里是中国作家协会的扶贫点。挂职池沟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翟民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池沟村曾荣获“全国旅游小康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如今的4500元。
不只是池沟村,整个临潭县的文旅资源禀赋都十分突出。临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有汉、回等15个民族,气候温暖湿润,山水秀美,是农区与牧区的接合部,孕育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在临潭县挂职副县长的王志祥介绍,中国作家协会自上世纪90年代对口帮扶临潭县以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大文化扶贫工作力度,使得这片本就拥有秀美山川与灿烂文化的土地发展形成了有诗意、有底蕴的文旅产业,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临潭县总人口16.12万人,曾属全国“三区三州”和甘肃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县。2013年建档立卡工作之初,全县共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1.25万户4.99万人。7年来,临潭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与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于今年2月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目前,临潭县共有各类文化旅游企业162家,星级饭店3家,农家乐(民宿)500多家,旅游队伍不断壮大,旅游从业人数达4500多人,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家乐有80多户,5万元以上的有150多户,带动10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特别是旅游资源好、发展条件优的冶力关镇、八角镇、城关镇等乡镇不少贫困户通过开办农家乐、打造精品民宿、经营马队、售卖土特产、跑运输、搞种植、到旅游企业打工就业等多种形式走上了旅游致富路、过上了好日子,越来越多贫困户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来,享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政策“红利”。
在临潭县古战镇46号农家乐里,女主人告诉记者,每到节假日,她家能接待十来桌客人,一天的流水有两三千元。
不只是通过帮助发展文旅产业来扶贫,中国作协还坚持“以文化润心、以文学提神”,在派出帮扶干部、积极援助资金的同时,倾力开展“文化扶贫”工程,文学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临潭县先后培育出中国作协会员5名,甘肃省作协会员38名,甘南州作协会员104名,创作了80多部深刻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呼声的优秀文学作品,今年秋天还被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中国文学之乡”称号。
临潭县委书记高晓东表示,临潭县在落实精准脱贫多项措施的同时,注重挖掘和宣传临潭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旅游文化,多措并举着力推进文化扶贫,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上下了很大功夫,真正让文化成为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精神动力;未来将充分放大“文学之乡”的品牌影响力,把这一文化殊荣转变为发展优势,为大幅提升全县文化软实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