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图片
“我是一名孤儿,家庭变故的打击让我堕落。以前,我有一个绰号叫‘三鬼’———‘穷鬼、懒鬼、酒鬼’,远近闻名。直到2013年,我的命运开始发生变化……”说到这儿,十八洞村农民龙先兰激动起来,“2016年我‘脱单’了,2017年合作社成立了,2018年车子有了,2019年新房子盖了,2020年我的第一个孩子来了!我发自内心地感恩金融扶贫!”
岁末十二月,天寒人心暖。在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类似龙先兰这样的精准扶贫受益者还有不少。这只是湖南乃至全国金融扶贫的一个小小缩影。2020年,湖南全省已实现现行标准下剩余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离不开各方金融资源的全力支持。
人均收入增长逾八倍
2013年的十八洞村,还是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下面一个苗族群众聚居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当时全村有225户939人,其中贫困户就有136户53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6.76%,全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668元,相当于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
到2016年底,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十八洞村奇迹般完成了整体脱贫。到2019年,十八洞村已发展成小康示范村寨,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一纸空白增加到126.24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跃升至1.4688万元,是2013年的8.8倍。
“以前出门在外,自己说到是十八洞村的都抬不起头,现在我们都能抬起头自豪地说我是从十八洞村来的。”十八洞村村委会代表龙吉隆笑着说,“这几年来,金融部门在十八洞村累计发放贷款1.0838亿元,支持推动十八洞村产业蓬勃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观。”
“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花垣农村商业银行一直秉持‘四跟四走’的扶贫思路,大力支持县内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推动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花垣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田琰介绍,该行选取猕猴桃、花卉、中药材等种植产业项目,湘西黄牛、黑毛猪等养殖产业项目,农村水利水电建设产业项目等整合资源,予以重点信贷支持;累计向德农牧业等13家特色农业企业和苗汉子等8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放产业贷款8.79亿元,带动5759户农户增加收入近1亿元。
花垣县苗汉子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石志刚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2014年,县委县政府提出‘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发展‘飞地经济’的思路,考虑到花垣县是种植猕猴桃的理想之地,我们决定在耕地面积较丰富的道二乡流转土地种植猕猴桃。当时我自掏腰包306万元,又多方筹措才凑了600万元,离项目建设预算还差一大截。在最困难的时候,华融湘江银行给我们发放了1000万元贷款。2016年初,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在十八洞村组织召开银农对接现场会,我们在会上与花垣农村商业银行对接成功,陆续获得640万元贷款支持。这几年,我们的猕猴桃产业发展带动十八洞村225户939名村民人均增收明显提高,从2017年的1000元到2019年的1600元,今年力争突破2000元。”石志刚说。
摘帽不摘政策
紧密衔接乡村振兴
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背后故事,是湖南省金融扶贫的典型缩影。放眼湖南全省,辖内曾经有51个贫困县,2012年贫困人口数超过700万,在全国排第五位,其中有四成以上被纳入“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范围。
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副行长侯加林介绍,2015年以来,湖南省金融系统积极开拓创新,创新政策体系、服务模式、激励约束,全力服务精准脱贫。2016年,根据人民银行总行统一部署,人民银行长沙中支行结合湖南实际,牵头编制了全省金融精准扶贫五年规划,包括11个专项行动、9个子方案,覆盖信贷服务、支付结算、信用评级、扶贫贷款统计、政策效果评估等多项内容。全省金融系统将金融精准扶贫作为“一把手”工程,逐项、逐年分解落实扶贫工作任务。
侯加林告诉记者,5年来,湖南省金融机构累计投放产业扶贫贷款1588.6亿元,带动200余万贫困群众“拔穷根”;累计投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148.5亿元,支持69.4万贫困群众“挪穷窝”;累计向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投放贷款1768.8亿元,服务400余万贫困群众“脱穷貌”;累计发放助学贷款32.3亿元,保障35.8万名困难家庭学生继续学业;累计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贷款660.9亿元,支持97.9万贫困群众“换穷业”。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积极推进金融支持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金融需求。”侯加林说,“一是脱贫不脱政策,政策一定会有延续性。二是脱贫不脱责任,这是金融系统的责任与担当。下一步在乡村振兴的时候更加有商机,也是政策和市场化的结合。三是脱贫不脱帮扶,对于弱势、不能够自立的农户,有托底的政策,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农业主体、贫困户,银行将持续跟进扶持,实现互利共赢。四是脱贫不脱监管,未来会对商业银行在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方面加强督促引导。”
□本报记者王舒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