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贵阳市花溪区的草莓种植大棚喜摘草莓。 (资料照片)
初冬,走在贵州贵阳市花溪区的草莓种植园里,可以感受到丝丝甜意。12月7日一早,记者来到青岩镇徐正奎家的草莓园,一盆盆红彤彤的草莓正从大棚里被端出来,在寒冷的冬季格外鲜艳。
整齐的种植大棚、白色铝合金栅栏、刚刚整修完成的采摘步道、正在搭建的休闲亭让人眼前一亮。“我还订了很多风车、大草莓模型、彩旗,过几天就到货。趁着春节前这段时间把园子好好装饰一下。”徐正奎对记者说。
徐正奎是青岩镇大坝村村民,曾多年在外务工。2018年初,在朋友的鼓励下投入草莓种植产业,目前已有40亩的规模。徐正奎说,他前后投资草莓园近百万元,现在正是采摘上市初期,每天可采摘200余斤,到明年三四月间,进入盛果期后,每天可采近千斤,一年下来,每亩草莓产量约3000斤。按平均每斤15元计算,这一季草莓就可收回全部投资。
“我认准了种植草莓这个事,再让草莓带动农家乐。”徐正奎站在花溪区农业农村局为他投资修建的水泥采摘步道上说。
徐正奎的信心不仅源于他对投资回报的估算,更是因为国家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据花溪区农业农村局专门负责这个项目的吴亨进博士介绍,今年,花溪区将草莓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来打造,从资金、技术、产业链等方面给予扶持。
花溪草莓种植由来已久。1984年花溪区引进草莓种植技术,并陆续推广,第二年在黔陶乡、花溪乡建立草莓种植基地。经过多年发展,花溪草莓已经发展到1100余亩,年产量达1800吨,占贵阳市草莓产量的绝大多数。对贵阳人而言,“到花溪摘草莓”早已成了周末休闲的常规动作。
浙江建德人王惠珠和她的丈夫詹富海就是花溪草莓种植发展的见证者。他们夫妇俩最早在广东、河南等地种过草莓,辗转多处后,2007年来到花溪,最终选定这里作为长期发展的基地。詹富海说,“花溪空气湿润、清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种出的草莓果大、肉嫩、汁多、味甜,根本不愁卖”。
目前,花溪草莓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利器,草莓种植户达200余户,常年解决就业1102人,直接带动当地农户务工13.2万个,带动农户工资收入达1980万元。
但是,花溪草莓种植还存在品牌意识差、发展无序、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花溪草莓产业的转型升级,将花溪草莓这一优质地理产品限制在了游人自行采摘、自娱自乐的低端产业链上。如何才能实现农户进一步增收和提升草莓附加值?
今年9月,花溪区政府出台《草莓产业提升工作方案》,提出“一扩大六统一”总体提升计划,在现有种植规模的基础上推行品牌提升战略,按照有机草莓种植标准,综合考虑氨基酸、主要营养物等指标,制定出严格的花溪草莓种植标准。今后,经过授权的经营户都将使用花溪草莓公用品牌“花小莓”,将花溪草莓做成花溪农业的龙头产品,完成这一名优产品的转型升级。
“现在客源多、扶持力度大,产量再大一点也卖得掉,这个机会大家一定要抓住。”11月27日,在花溪草莓种植大户培训会上,花溪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熊庆详说,花溪超九成的种植户都是合作社成员。花溪区农业农村局投入20多万元专项资金,为合作社成员全面提升了草莓大棚的建设,统一了各种植园的门头、栅栏、景观小品、种植步道和销售窗口,以往杂乱无章、乱搭乱建的大棚不见了,“花小莓”成了最亮眼的标识。
为扩大花溪草莓的销售渠道,花溪区依托文化旅游区的特殊优势,搭建起“村呱呱”销售平台,将农家乐、民俗、休闲娱乐和新鲜草莓采摘、草莓深加工产品等结合起来,极大提升了种植户的盈利空间。(经济日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戴佳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