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佳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房租减免、税费减免、社会保险支持、金融支持、防疫支持等方面提出26条具体措施。
《通知》出台的背景,是我国在人口老龄化冲击下对人口政策的积极调整。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速度持续加快,国家的相关政策出台的频次明显加快,力度明显加码。
总的来看,这些政策主要聚焦三个方面:一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如涉及全社会所有人的基本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等,从根本上缓解人们的养老焦虑;二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覆盖城乡、综合连续的服务体系,着力化解“一床难求”等养老难题;三是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出台“三孩”生育政策,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就在《通知》出台两周前,8月16日,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20项落实生育支持政策的具体措施。
与《指导意见》相比,《通知》更加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对养老托育服务业的冲击,目的是帮助养老托育服务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因此,《通知》的措施直指相关企业经营的关键节点。26条具体措施中,房租减免措施3条,税费减免措施4条,社会保险支持措施3条,金融支持措施6条,防疫支持措施4条,其他支持措施6条。
综合来说,这26条措施可以归纳为三个词:一是节流,二是开源,三是扩展。
在节流上,主要措施包括减免房屋租金,顶格减征“六税两费”,享受留抵税额,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价格优惠,社会保险缓缴,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府防疫支持等。
在开源上,主要措施包括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鼓励地方提供贷款贴息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将养老托育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探索发放养老托育服务消费券等。
在扩展上,主要措施包括鼓励公建民营,鼓励运营机构、社会组织、餐饮企业、家政企业等参与养老托育服务,探索智慧养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依托职业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
应该说,这些措施都是围绕当前养老托育企业的难点、痛点,提出了很好的办法。接下来的难度将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方如何不打折扣地落实这些具体措施;另一方面是企业如何用好这些措施。
疫情以来,国家在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扩内需保就业保民生等方面先后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措施,但从地方落实的情况来看,政策口径有偏差、政策落实有堵点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通知》落地生效的关键之一,就是地方如何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倾斜力度,切实惠及企业主体。
而更大的难题是企业要如何用好这些措施。养老托育业的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传统服务业的惯性思维当中,虽然有满腔情怀,也不乏实操经验,但对现代企业运营缺乏经验。特别是在品牌营销、金融杠杆等方面,很多企业家基本上是“门外汉”。对《通知》中提出的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等措施,相当多的企业家并不理解其含义,更别说如何用好这些措施。因此,《通知》落地生效的另一个关键,就是如何帮助企业理解这些措施,用好这些措施。
那么,相关企业应该如何用好《通知》中提出的这些措施呢?
一是要克服、改变传统思维。对养老托育企业来说,情怀固然重要,一线实操经验也非常宝贵,但必须要增强互联网思维、技术思维、金融思维。以前我们说,这些思维是企业求发展,从“鱼”变“龙”必须要跳过去的“关口”;现在我们说,这些思维已经是企业求生存的底线。
二是要纵向抱团取暖。很多企业平时一心谋发展,强内功,忽视对外交流,现在要补上平时没做的“交流课”,将上下游的需求与能力接通,做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例如,制造企业与服务机构可以联动,组织员工到养老托育一线,深入了解客户的具体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是要横向协同。养老托育业应借机与科技企业、平台型企业、头部企业加强沟通。大多数企业看好“一老一小”市场。尤其是资金充裕的平台企业和科技企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高,很想进入养老托育市场,但一直缺少好的切入点。在此情况下,养老托育业应充分发挥已有经验,与这些大企业联动起来。
四是要多维推动。企业要与有专业知识、社会资源、熟悉政策的各种智库、平台产生更多的互动,寻找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寻找商机与信息。这样比自己埋头蛮干更有价值,可以让企业更好地生存和成长,获得更多资源。
五是要学会主动与政府沟通。推动养老托育业更好发展,这是社会的呼声、政府的要求,更是企业的机遇。要缩小政策文件与落地实施之间的差距,企业不能被动地等着政策上门,而是要千方百计地主动向政府去反映自己的难处和需求,是资金、技术还是基础设施。企业要把自身难处和需求想明白、讲清楚。只有这样,政府的配套措施才能配得更实,更符合企业下一步发展的需要。
作者为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
(校对:彭玉凤)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