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七项心理品质平均分
儿童坚韧品质与学段变化
儿童专注品质与学段变化
儿童冷静品质与年龄变化
编者按
儿童是家庭的中心、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身心发展牵动着全社会的关切。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和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中国儿童心理品质调查”,完成近8万儿童七项心理品质发展状况的报告。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情况怎么样,如何让他们成为心理品质优良的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一代新人,让我们围绕报告进行探讨。
样本介绍
本次调查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在校学生,基本对应9到18岁(截至2018年9月30日)儿童。调查取样以中国七大行政区划(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华南)为基础进行。七个行政区各选择一个省份,各省选择一个地级市,各市选择一个城市中心区、一个城市新兴区作为城镇样本,一个县作为农村样本,各区(县)选择优质、一般、薄弱小学、初中、高中各1所(中学包括职业中学),学校内部取样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在相关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相关省(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室)的大力协助下,课题组通过电脑与手机客户端收集到有效数据共77939条,涵盖全国7个省、21个区(县),近200所学校。
调查采用6分制等级问卷,结果以平均分、标准分表示各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以1-6分代表从低到高的发展趋势,6分为满分。
从七项心理品质得分情况来看,相对而言,当下中国儿童自信、求新、同情品质发展较好,专注与坚韧品质发展尚好,包容与冷静品质是短板,需要特别关注。
自信品质的发展良好
自信是儿童的一种自我认知与评价,分值越高说明儿童自信度越高。儿童自信品质平均得分5.35分,说明当下中国儿童整体自我评价比较积极正向。
调查涉及儿童在学习、交友、生活、问题解决及理想几个方面的自我评价状况。在这几个方面中,相对而言儿童在学习和交友方面自信分值更高,特别是交友方面的自信,在15岁后超过学习自信,成为儿童自信的核心内容。从年龄发展趋势看,儿童自信分值有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走向,其中学习与理想自信的降幅最大,到16岁后(高中阶段)儿童自信品质趋于平稳。这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自我评价逐渐趋于与真实合理。
专注品质发展尚可
专注与分心相对,说明儿童注意力集中和稳定性特征,在日常用语中也常常用专心表达。在6分中得3.76分,说明儿童在有干扰的情况下会注意到外界干扰,但能够不间断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不过做事效率略低。
儿童专注自己事情的心理品质在小学中高年段、初中和高中表现出明显差异,小学生专注品质分值最高,为4.12分,到高中生降为3.3分。这个变化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注意力的集中品质有所下降,更容易分散;二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注意力分配水平能力在提升。
同情品质整体发展不错
同情品质是说明儿童情感迁移性的品质。情感迁移能力高意味着儿童在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容易感同身受,产生援手相助的想法与内在冲动,从而成为“热心人”而非冷漠的旁观者。在6分中平均得分4.41的分值意味着儿童的情感迁移能力较强。
从调查结果看,相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小学中高年段的儿童表现出更高的情感迁移倾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对自己情感控制性增强,发生情感迁移的可能性有明显下降。
包容品质的发展需高度关注
包容品质与偏执相对,说明儿童对与自己不同的人、想法、意见的开放性品质。包容品质越高的人,面对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想法和人,越倾向于以对话、理解、尊重、接受的方式处理,反之则倾向于故步自封,以排斥、封闭、拒绝甚至对抗的方式处理。
在6分中平均得分仅为3.16分的分值,说明当下中国儿童在面对不同的人、想法与意见时的开放性不高。相对而言,小学生更乐于接受不同的想法与意见,高中生更倾向于坚持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冷静品质的发展须引起重视
冷静品质与冲动相对,说明儿童在突发事件与紧急情境中的反应方式,主要体现为情绪的控制品质。在6分中平均得分3.07分,说明儿童整体上情绪调控性不高。
调查侧重考察了儿童在应急情境、情绪激动和正义需要援手情境中的冷静品质,发现儿童冷静品质在遭遇不同情境中情绪调控性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在一般应急情境和情绪激动中的儿童冷静品质分值有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意味着儿童在应急与情绪激动情境下随着年龄增长而更容易冲动,不能控制自己;而在遇到有需要援手等正义需求情境时,儿童冷静品质的得分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意味着这种情况下,年龄越大的儿童越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坚韧品质的发展状况一般
坚韧品质与脆弱相对,说明儿童在遇到阻力、障碍等不利处境时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品质,表现为内心的挫折体验和行为的中断与坚持状况。在6分中平均得分为3.733分,说明儿童能够承受挫折感,在确定困难较大或有类似情况的挫折经验时选择放弃的反应倾向。
依据调查结果,中国儿童坚韧品质表现出随着年龄段升高得分下降的整体趋势,说明儿童越小,越倾向于不顾阻力与困难,坚持自己追求的目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在感到目标难度较大时倾向于选择放弃。
求新品质的发展较好
求新品质与守稳相对,在6分中平均得分为4.6分,说明儿童在思想、行为方式及日常生活中乐于突破已有经验或现有做法,尝试不同方式和路径的心理倾向。
调查发现,对未知领域的向往是各年龄段儿童求新品质中最主要和稳定的内涵,在各年龄段中一直处于得分最高的选项。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新事物的兴趣明显下降,对新想法的兴趣明显上升。
(作者:孙彩平,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周亚文,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中国德育数据库建设[18JJD880002]的阶段性成果)
案例
这就是“优秀的”小班长吗
小Y读小学四年级,学习很优秀,长得眉清目秀,是个小班长。很多人都说小Y妈妈有福气,有这么优秀的女儿。可小Y妈妈心里也有不安,自己的女儿是不错,但有公主脾气,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体谅别人。
小Y跟妈妈讲心里话和小烦恼的时候说,让她特别生气的是,班上总有一些同学不肯听她这个班长的命令,专门跟她对着干。比如上次大扫除,她让某同学擦黑板,那个同学居然说他个子矮,够不到,让她另找别人。让哪位同学拖地,那同学说他胳膊疼,拖不了。这些同学简直就是没有任何班级责任感,也不尊重她这个班长。
在家里小Y的公主脾气更让妈妈很无语。小Y觉得,自己是家里的小公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应该顺着自己,谁要是不满足自己的要求,那就是不爱她。有一次大冷天,小Y非要吃雪糕,奶奶说太冷了,不要着凉,她居然生气不理奶奶。爸爸说了她几句,她还掉了眼泪,说爸爸从来不喜欢她,自己觉得好孤单。
面对大家的夸赞,妈妈有时候心里想:难道现在的孩子都这样?
★解决方案:从小过多的表扬和溺爱,使小Y形成了“自以为是”的习惯以及过度依赖宠爱和顺以维持这种“完美”的偏执。小Y家长应调整不正确的“爱”孩子方式,帮着小Y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走出“完美主义”的陷阱,拥抱真实完整的自己和世界。
——吉林省长春市儿童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王艳波
孩子生来脾气就大吗
最近,小Z的爸爸很苦恼:上周小Z的班主任跟他商量,以后要他在学校陪同小Z上学,否则就得把小Z领回家,因为他又把一位同学打进医院了,这已经是这学期第三次了……
小Z今年12岁,上六年级,是班上的大个子男生。学习成绩还可以,但经常因小事跟同学发生口角,而且控制不住自己,一言不合就出手伤人。这学期已经两次把同学打伤,这次又把L同学的胳膊打伤了,还住了院。L同学的家长很生气,要求学校严肃处理小Z。
小Z爸爸说,他们老家流传“棍棒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妈妈希望他长大有出息,从小管教很严,经常打骂小Z,用皮带、扫帚柄教训他,扫帚柄都不知打断多少根。爸爸常年在外打工,虽经常跟小Z保持联系,但也只能通过电话,不过爸爸的话,小Z还能听进去。爸爸问他为什么总跟同学打架,小Z说,自己也是控制不住,一冲动就出手了,打过了也后悔。
班主任请来学校心理老师,跟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帮助小Z的计划,经过四个月的努力,小Z打人的行为基本消除,与同学相处虽不能说十分和谐,但冲突大为减少,即使偶尔有情绪冲动,也不再像先前一样直接诉诸武力,而且还学会了一些更为成熟的应对方式,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大家都说,小Z的脾气变好了。
★解决方案:第一,取得小Z的母亲、父亲及同学的支持,特别是说服母亲改变对待小Z的方式。第二,通过换位训练,培养小Z同理心,调整其崇尚暴力把暴力当作力量的象征以及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唯一方式的错误认知。第三,教给他情绪调控的常用方法以及新的行为应对方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南通市通州区横港小学 王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