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90年的上海市浦东新区,今年刚好29岁。这里生活着一群与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在这片年轻的土地上打拼自己的未来。
“最近忙不忙?中午一起食堂吃个饭?”上海山闻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李颖佳刚刚30出头,每次到团浦东新区区委,他都会挨个办公室兜一圈、打个招呼,“经常参加团区委的活动,与工作人员一起跑步、一起组织过活动”。过去一年,李颖佳朋友圈里一半以上的文创行业新朋友都是通过团的活动相识的。
团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赵辉茂每周会有一天半的时间与像李颖佳一样,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在一起头脑风暴。他告诉记者,这只是浦东共青团为区域发展培育青年人才的一小部分工作。团的十八大以来,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已经成为核心骨干的高端人才,浦东团组织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为29岁的浦东真正装上一颗强劲有力的“青年心”。
搞一次活动就让青年跟你走?关键看你怎么干
像几乎所有正在创业的年轻人一样,李颖佳最初接触到团组织时是心存顾虑的。
2018年,团浦东新区区委围绕上海“四大品牌”建设(上海服务、制造、购物、文化四大领域品牌建设——记者注),推出“青年英才营”培养计划。分行业、分领域,有针对性地抓特色人才培育。第一、二期的英才营,分别以“文化创意”和“品质服务”为主题,吸纳了机关、国企、高校、四新产业创新人才、民营企业等单位的人群,两期培训69人。
经企业家朋友推荐,李颖佳通过微信公众号报名“文化创意”英才营,“文创是‘非标’产品,单打独斗的小企业很多,总是对接不上产业链”。他的初衷是,能在英才营“换换名片”就好。但英才营的实际培训效果,远远超出他的预期。
英才营的培训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次活动”,而是能真正为浦东青年带来长效服务和收获的“系列扶持”。“政府职能部门核心岗位人员来讲课,讲完可以直接咨询如何申请创业扶持政策;走进文创龙头企业,可以直接与企业主对接业务和活动。”李颖佳告诉记者,即便英才营集中培训项目结束了,学员们还会经常参加团浦东新区区委组织的其他各类活动。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小企业带动个人创意型企业的故事仍然在不断更新。
培训班的班主任赵辉茂介绍,70%参加培训的是体制外人士,但培训开始时间不长,随意请假和请秘书代劳这样的事情就绝迹了。近年来,团浦东新区区委组织越来越注重项目化运作。“靠一次活动就让青年跟你走,已经很难了,但却倒逼出我们每一次活动的含金量,努力让每一次活动都为共青团增添一份吸引力。”团浦东新区区委为此专门成立“人才工作部”,就是为各类青年人才制定系统性的长期服务策略,有的放矢。
扭转简单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工作定式
实际上,如果从整体上观察,浦东青年人才工作从大学生还没毕业就开始了。针对在校大学生,浦东发起了“青年种子计划”,为年轻人提供难得的实习机会;针对大学刚毕业有创业梦想的人,浦东有“青创营”,有大学生科创基金会提供项目扶持;针对工作了5~10年的青年骨干,浦东有“青年英才营”;工作10年以上的高端人才,则可以通过“走进浦东”结识更多行业垂直、或条块领域的同龄朋友。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研二学生陆瑶,经过学院团委、学校团委、团浦东新区区委的层层选拔,在2018年暑期成为一个有着个人唯一编号的“浦东青年种子”。2018年7月3日~8月24日,她在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化产业秘书处实习了两个月。
“这种岗位很难找。全校也没有几个能去市、区一级政府机关实习的。”陆瑶在实习岗位上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沟通协调”,这恰恰是当代大学生群体较为匮乏的一项技能。
这年暑期,浦东团组织牵头挖掘了区内250个岗位,有的岗位报名爆满,有的岗位无人问津,最终有174个岗位实现成功“配对”并顺利获得“浦东青年种子”编号。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的政府机关岗位受欢迎外,还有很多大学生主动选择到创业型企业实习。
“有个学生在张江一家企业实习了一个多月,毕业后不仅本人留在企业工作,还带了两个同学一起加盟。他们想做初创公司的技术小股东。”赵辉茂说,浦东“挑选”的大学生,不是那些迫切需要找工作的大学生,而是一批有想法、乐于接触浦东、了解浦东、在浦东发展事业和逐梦成长的大学生,“他们是种子,可能会在浦东生根发芽,有远大梦想,而不是单纯需要我们扶持就业的年轻人”。
赵辉茂认为,这从根本上扭转了“就业”导向的人才工作思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不再是一窝蜂去找公务员岗位,而是主动去创业公司的根本原因。他们带着想法来,他们是浦东需要的未来人才”。
每年立项扶持40个项目,累计债权资助1200万元
每每提到浦东,总有人要说起29年前的那个故事——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偏爱浦西,她在奔向大海的途中弯了一下腰,把繁荣送给了浦西,把落后留给了浦东。
到了今天,位于浦东的上海中心耸立在632米“高位”,陆家嘴地区年税收过亿的“亿元楼”有近百栋;浦东机场每隔一分钟就有一架飞机停降或启航;张江高科技园的超级计算机一秒钟运算20亿亿次,这片区域平均每天就有一款新药获审批上市。
今日的浦东已崛起为上海经济的增长极和“发动机”,强劲增长的背后,离不开数以百万计的浦东青年。
上海姬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顾煜至今仍记得自家外贸公司最困难时,浦东团组织给予的一笔20万元无抵押免息贷款。当时,正值我国外贸出口紧缩,顾煜从德国留学回沪接手家里的外贸工厂,却因启动资金不够,没法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
“本来就是给一些大牌做代工,那会儿想做一些智能更新,但实在拿不出钱来做研发。”顾煜通过朋友介绍,在浦东报名参加了“创青春”大赛,并带着众多投资人打出的高分成功进军全市决赛,获得全市雏鹰奖十佳,“一方面,说明投资人看好这个项目;另一方面,也直接拿到了20万元无息贷款”。
顾煜记得,自己当时路演的项目是“智能女包”,他的产品可以防盗、防丢、防走失,还设计了照明功能。如今,他的产品已经打开了大牌市场,一个大牌IP已经与他洽谈将在最新款系列服装中加入照明功能。
“回头来看,当时团浦东新区区委给的20万元,还有投资人的肯定,给了我极大的信心。”顾煜说,“智能包”“智能服装”的创意此前并不被一直从事传统行业的家人看好,却得到了团组织真金白银的支持,给了他“继续”的勇气。
记者了解到,浦东是上海大学生科创基金会在上海各区设置的唯一一个分会,浦东分会的资金共有约6000万元,每年由浦东团组织牵头项目推荐、申报。去年一年,浦东分会共立项扶持了40个项目,累计发放债权资助约1200万元。同时,团浦东新区区委还汇编发布了《青年创新创业宝典》,向目标青年创业者集中发放。
“既然培养人才,就要让人才感受到我们的温度。”赵辉茂说,浦东的项目从来不讲“一蹴而就”,而是讲求“厚积薄发”“细水长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