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变革:在线教学从疫情下应急走向线上线下结合,《道德与法治》与阅读教学备受关注
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国学校开学的步伐,教育部倡导的“停课不停学”更是让“在线教学”成为仓促引发的“在弦之箭”,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进而又引发教育学界对在线教育、自主学习、未来学校、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公平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论反思和前瞻性研讨。这场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固然是对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一次深刻考验,然而,其最大的价值则在于:它将信息化数字化支撑下的未来学习、未来教育、未来学校这些似乎是十分遥远的问题,突然之间提上了议事日程,引发更深远的思考。
2019年秋,义务教育阶段的九个年级全部使用了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改革后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承载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新教材需要新解读、新经验、新方法,到2020年,“道德与法治”已然成为基础教育界研究者们的关注焦点之一,主要涉及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核心素养培育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同时,统编版语文教材在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实现了全覆盖,基于该教材倡导的“1+X”阅读教育理念,研究者们进行了新的探索。2020年,基础教育研究领域在阅读教学的模式构建、方法探索、策略研究及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政策导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抓劳动教育、补“五育”短板、促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
2020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教育领域中,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五育融合尤其是高度注重劳动教育并补齐体育美育等短板、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等,则成为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变革、理论研究和政策导向的重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讨论并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重申了“建成教育强国”,且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相比,目标更加远大。正值各地酝酿“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时期,如何对接《建议》,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合理谋划未来五年发展的目标与路径,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评价历来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也是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该方案提出的“破五唯”以及“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完善综合评价”的要求,也得到地方和学校积极的响应。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层面,劳动教育是公认的短板。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推向了政策新高度。教育部也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新时期加强劳动教育的路线图和任务书由此问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在分析了PISA2018四省市测试结果彰显出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和挑战之后,指出未来基础教育政策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教育公共服务从“缩小区域差距”走向“缩小群体差距”,教育资源配置从“重物”走向更加“重人”,学生课业负担从“减量改革”走向“结构调整”,教育环境重构从“追求政绩”走向“支持发展”。
研究综述:2020基础教育改革在“基本盘”上仍聚焦于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管理与评价,而“核心素养”“在线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受到极大的关注
2020年3月,长江教育研究院发布了“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指出2020年十大教育热点是:停课不停学(教)、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教育系统应急管理、高质量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实质性推进评价体系改革、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编制“十四五”教育规划。2020年落幕,大部分预测得到证明。
《今日教育》通过对33本相关刊物2020年1-11月发表的共12383篇文章的关键词搜索,得出2020年基础教育研究热点依次为核心素养、在线教学、教育信息化、项目式学习、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疫情防控、劳动教育、教育评价、阅读教学。《2020基础教育创新驱动力报告:挑战和趋势》指出2020年要帮助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需要关注五个方面的挑战:扩大和保持创新、数据隐私、教与学的变革、教学法与技术差距、数字公平和趋势;五个方面的趋势:学习者作为创造者、数据驱动实践、个性化学习、社会情感学习和培养未来领导力。
笔者对中国知网2020年发表的全部中文文献进行“基础教育改革+”主题词搜索,结果表明,聚焦到“基础教育改革”这一主题之后,课程、教学、学生、教师、评价和学校治理/管理这6个词有较高的显示度,保持了基础教育领域研究的“基本盘”。综合前述热点搜索和研究报告,以及部分文献的内容梳理,2020年基础教育变革的研究从整体上呈现如下趋势:
第一,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的微观领域(如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等)一如既往地受重视,且还将得到最多的关注;第二,由疫情引发的大规模在线教学、教育信息化、公共安全教育等热点,正渐渐转向“后疫情”时期由信息技术或数字赋能的新的实践与研究;第三,在国家和地方的一系列政策的导向下,评价改革、核心素养、劳动教育、五育融合、阅读教学、项目化学习等,将在基础教育新一年度的变革中继续或开始升温;第四,信息化(尤其是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学校治理现代化、家校关系等,也将随着社会变革大趋势和社会教育舆情的变化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舆情纷扰:“鸡娃”“内卷”“凡学必奖”凸显家长焦虑和竞争白热化,家校共育何去何从仍待回答
教育作为公众十分关注的公益事业,时刻在公众的关注之中,通过舆情方面,能够看出时下大众对教育的真实关切。
搜索网络热词,“内卷”“鸡娃”“凡学必奖”等新词扑面而来。“内卷”这一概念最早是人类学家格尔茨总结爪哇岛的农业经济时提出的,解释的是为什么农耕经济越来越精细化,每个(土地)单位上投入的人力越来越多,然而产出并没有增加(增加的产出被增加的人力消耗)。“内卷化”也可理解为“过密化”,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认为“知识过密化意味着教育结果在表面上表现出‘量的增加’,而实质却出现了‘质的停滞’”。教育中的“内卷”指的是目标上、价值评价体系上、和竞争方式上的高度单一化。鸡娃,意思是在“虎妈狼爸”的培养下,给孩子不停地打鸡血,望子成龙,为了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补习班兴趣班,不停地让孩子去拼,灌输爱拼才会赢的思想。与之类似的名词还有“青蛙”“牛蛙”“素鸡”等等。这种现象一开始在“北上广深”尤为明显,孩子每天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而家长要付出更多的物质和精力,陪着孩子一起打拼。事到如今,“鸡娃”已经是家长圈的流行病,焦虑则如疫病一般迅速扩散至都市的父母人群。
还有一种“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的现象,一些机构抓住家长心理,组织了名目繁多的艺术类赛事,凡参赛都能获奖,不少孩子拿奖拿到手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见世面、升学砝码、简历更好看),内卷、鸡娃、凡学必赛等现象都反映了竞争的白热化及所带来的普遍的社会焦虑与家长焦虑,而这种焦虑又进一步转嫁到孩子的身上,进而绑架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工作。
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出现了诸如“家长应不应该批改作业”“家长群应不应该取消”一类议题。至少有10个省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叫停了“家长批改作业”,似乎宣告“家长的胜利”。微博平台“封面新闻”发起的调查———“你认为家长群有必要存在吗”,16.4万人参与投票。最终,答案为“有必要”与“没必要”的人数分别为2.4万与13.9万,这个结果发人深省:是“家长群”这种形式出了问题,还是家校沟通没有必要?无论是“家长强制批改作业”还是“变味的家长群”,都反映了家校之间存在着职责的边界问题和互动沟通的机制问题。没有二者之间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合作,难以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如何营造适合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家庭和学校各负何责?怎样达成共识与共同的行动?
(作者单位:华东师大教育学系。该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我国教育2030年发展目标及推进战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