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开始接种中国科兴新冠疫苗 综合消息:突尼斯变异新冠病毒系本土演化而来 中东多国加快疫苗接种进程 长春大众卓越女足昆明集中 开启第二阶段冬训备战新赛季 “春风行动”全面启动 研考初试成绩本月陆续发布 长春市文庙博物馆将举办元宵节线上公益文化活动 美失业率上升“新穷人”领救济 记者探访救济食品分发站 起步就是冲刺!牛年伊始长春多个项目火热开工! 吉林省全力抓好煤矿安全生产监管 全国大部分农区陆续忙碌起来 田间地头一派生机盎然 3天3夜跑了500公里!成都大叔完成极限超跑挑战 4天致8次高铁晚点:铁路部门提醒放风筝远离铁路电力网 26日天宇见证浪漫一幕:"元宵月"巧遇"黄帝星" 猜灯谜、做灯笼 长春市图书馆“闹春图”元宵节系列活动来了 重庆返岗复工农民工达260余万人 返岗率逾六成 美国新冠肺炎死亡人数超50万 超一战二战和越战美阵亡者总和 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召开 中方呼吁采取全球行动应对环境问题 机场“逐鸟人”:黑脸蛋是我们的“标配” 吉林省人社厅发布通知,2021年社会保险缴费有新变化! 伊朗最高领袖:如有需要或将浓缩铀丰度提高至60% 国资委:支持央企加快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亚泰广州冬训先“瘦身”再“增肌” 内外援引进工作将全面展开 零距离!揭开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神秘面纱 洮南:强化政务大厅疫情防控 确保群众办事安全 谭德塞:全球各地都进行新冠疫苗接种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 智利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80万例 外企看中国丨专访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我们期待在中国“云”端舞出新姿 嫦娥五号带回月壤 3月将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牛年元宵节 十六月最圆 利益联结产业链上游,伊利全面助力东北地区乡村振兴 春节假期后文旅新风尚 开春如何玩得更尽兴? 长春新区:打造“升级版”营商环境 省运管局指导各地全面有序恢复道路旅客运输服务 游客捞取泉池内硬币引发争议 趵突泉景区回应 一派生机盎然!湖北武汉:开启“全城赏花”模式 澳大利亚学者认为比特币价值被高估 北京汤圆元宵抽检全合格 温馨提示:带冰霜的别买 刚果(金)总统谴责联合国车队遇袭事件 湖南两名男子爆竹炸6条小鱼被取保候审 同时段播放全国第一,实时收视率破1!电视剧《鲜花盛开的山村》,不一样的乡村戏! 挂着名校牌子,收费高,却很孬!有名无实的“冠名办校”值得警惕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届会议昨日开幕 中方代表发表视频致辞 注意!吉林省这5批次食品不合格! 非洲新冠确诊超383万例 多国持续推进疫苗接种 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发布“清明•致敬英雄”主题征文、摄影征集评选活动的公告 @吉林人,坚持完今天,24日气温将回升了! 推动两国关系重回正轨 女童海洋公园爬凳摔伤 脸缝4针 家长要求园方赔偿合理吗? 为中国疫苗投下信任票 多国领导人“带头”接种 海外网评:50万条逝去的生命,美国无法治愈之痛
您的位置:首页 >理财 >

在这长大的日子里……

2020-03-15 16:21:11来源:人民日报

图①:武汉市育才小学学生秦婉舒与临“出征”的妈妈道别。  资料图片  图②:江汉方舱医院,素描男孩彭昕烨与护士李兰。  资料图片  图③:武汉市四十五中学生汪子岚在家里弹钢琴。  资料图片

  对于武汉城里的孩子来说,这段日子,是忽然长大的日子。

  今天,我们用文字、照片和视频记录其中几个孩子的故事。他们中,有的是第一次离开家人,在医院隔离治疗;有的克服困难,坚守书桌;有的用音乐向勇敢者致敬……

“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在用力地爱着这个城市。哪怕只是萤火微光,也要向着明亮那方。”武汉孩子们的故事,让人们看到这座城市的希望。

——编者

“不想上厕所麻烦阿姨,就少喝点水”

人物:武汉某小学三年级学生云云(化名),9岁。新冠肺炎确诊患儿。

“超人哥哥,今天怎么还不做早操?”

3月3日上午,10点半刚过,记者走进武汉儿童医院消化一病区隔离病房,就看见病房里齐刷刷探出几个小脑袋,催着“超人哥哥”刘铭护士带着大家一起做早操。

消化一病区位于武汉儿童医院内科楼18楼,是新改造的新冠肺炎确诊患儿隔离病房,收治20余名确诊轻症患儿,年龄在5岁至14岁。其中15位患儿因家长确诊或被隔离而没有亲人陪护。他们必须独自接受治疗,直到康复。

上午10点半,是孩子们和“超人哥哥”约定的早操时间。“如果是平时,孩子们未必会这么积极,”刘铭笑着说,但隔离病房空间狭小,在走廊里做操成了小朋友们难得的“放风”时间。

就在这个隔离区,记者看到了1床的小患者云云。

云云今年9岁,在护士们的眼里,她乖巧懂事。口罩将她的脸遮住了大半,只露出细细的、弯弯的眼睛,清澈如水。

云云清楚记得,自己是2月23日入院的。本来她和姐姐在同一个医院隔离检查,但核酸检测结果,姐姐是阴性,自己是阳性,所以她被转院到了这里。分别时,她把姐姐送她的一只玩具小兔子带在身边,作为陪伴。

父母在其他地方隔离治疗,云云只能独立生活,这是她人生第一次。刚来到这里,云云很害怕。第一天晚上熄灯后,屋子里黑漆漆的,她睡不着,只能抱着那只小兔子,一直跟它说话。

当时,值班陪护组组长周丽在查房时发现了这个怕黑的小朋友,就帮她打开了床头灯。第二天,恰好一间双人病房有病友出院,周丽把她补了过去,这样,云云就有了生命中第一个“室友”。

“爸爸妈妈做的都是很自立的工作,我也得像他们一样。”云云对记者说,同病房的小病友比她小一岁,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云云就教她洗脸、帮她穿衣,一来二去,两个小姐妹成了好朋友。

十来天的独立生活,让云云一下子长大好多。前些天,周丽发现云云晚上很少起夜上厕所了,她担心有什么异常,问了才知道,原来云云看到叔叔阿姨每天照顾大家很辛苦,不忍心起来上厕所让护士阿姨帮忙,所以每天晚上,她就克制自己少喝点水……

“听到这些,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周丽对记者说,“我也是母亲,我知道,越是懂事的孩子,越让人心疼。”

住院治疗中,云云说,她有很多收获,交了很多大朋友、小朋友。她还发现,隔离病房的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故事。但大家身上有一点是相同的,小小年纪的他们,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努力抚平心灵的创伤,他们尝试着勇敢地挺过去。

前不久,社会爱心机构捐赠了一批儿童读物。云云告诉记者,她的好朋友们都很喜欢读那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对主人公海伦·凯勒充满钦佩,还从书中学到一个道理:面对艰难的生活,人,不能放弃希望。

“爸,您什么时候回来”

人物: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张家湾分校八年级学生彭天睿,14岁。父亲是一名医生。

“从前的我,对爸爸的压力和辛苦一点都不了解。这次疫情发生后我才明白,爸爸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生命。”武汉市洪山区八年级学生彭天睿,在日记里写道。

3月1日,在洪山区张家湾社区,记者见到了天睿。篮球场的大门锁上了,疫情期间不能用。“以前放学,我们经常来这里打篮球。”天睿看起来有些惆怅。

在天睿的房间,书桌上堆满了书,一本《傅雷家书》眼见就要读完,翻开的那页,旁边有几行小字:“父母对孩子的爱,朴实而崇高。”

天睿的爸爸叫彭品,是一名重症科医生。疫情发生之初,彭品就上了前线,坚守在发热门诊,至今已近两个月。

“爸爸回家时,能看出他的疲惫,脸上满是口罩的勒痕,双眼布满血丝。他常常不吃饭,一头栽在床上,立刻就能睡着。”天睿告诉记者,自己已经14岁,是男子汉了,一些关心的话不太好意思说出口。尽管心里惦记,但很少当面表达。只是每次妈妈给爸爸电话时,他会忍不住过去问一句,“爸,您什么时候回来?”

天睿的妈妈告诉记者,以前,天睿自觉性较差,成绩眼见下滑。后来,疫情来袭,看着爸爸工作辛苦,天睿变得懂事起来。“有时11点多,我看到他房间的灯还亮着,打开门一看,还在学习。”天睿妈妈说,“这段时间虽然艰苦,心情也难免紧张、焦虑,但孩子真的成长了好多。除了学习,还主动分担家务,叠被子、洗碗、墩地,有模有样。”

当被记者问及“长大后想做什么?”天睿很快给出答案,“摄影师!因为我喜欢大自然,想用镜头记录下来。”

“那就等疫情结束,爸爸不那么忙了,咱们全家人一起出门,去最美的地方,看山、看海、看樱花盛开。”旁边的妈妈,一字一句地轻语道。

“哪怕只是萤火微光,也要向着明亮那方”

人物:武汉市四十五中初三学生汪子岚,14岁。用视频音乐记录战“疫”生活。

汪子岚这段时间接受的采访不少,起因是他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从离汉通道关闭第一天起,他就开始用视频和音乐,记录一个武汉孩子的日常生活。

汪子岚,武汉市四十五中初三学生,一个有着“活泼”发型、爱笑、爱音乐的乐观男孩。

1月23日,离汉通道关闭。家人看到消息,有些慌张。没想到,正练琴的子岚大大咧咧地接了一句,“没事!我有音乐,有音乐就有快乐和希望!”

没想到,就是这一句话,让这个大男孩,整整坚持了40多天,也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

注册“快手”账号,子岚出音乐,妈妈找照片,每天用视频记录下武汉市民的日常。一切,说干就干!

1月23日,第一篇视频日记发布,题目是《武汉少年说》,讲述“音乐与欢笑”。视频中,和着子岚自己弹奏的《WeAretheChampions》,画面上有这样的文字:“停业停运停航,但是街头依然有鲜花”。

1月27日,离汉通道关闭第五天。药店只开放小窗,大成路菜场关闭,社区服务中心的喇叭在呼吁大家不要恐慌……视频中的子岚抱着电吉他,弹着五月天的《温柔》,配以文字:“愿这个世界被温柔以待。”

2月1日,第十天。往年的今天,一碗热干面、一个面窝,武汉人匆匆走在上班路上。今年,城市变得如此安静。子岚弹奏的是钢琴曲《让世界充满爱》,配以温暖的文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

3月8日,子岚用钢琴弹奏《不再犹豫》,配的文字是:“向追寻理想的人们致敬。”

几十篇日记、几十段音乐、几十段成长。

几乎每段视频里,都会出现一张在红纸上书写的“武汉加油”,这是子岚自己写的,也是这段日子,他最想说的话。

“孩子每天会问我,今天确诊多少人,有没有死亡的人?我对孩子说,每一个数字后面,都是一个生命。人生不长,哪怕只有一点点光,也要努力绽放。”子岚妈妈告诉记者。

子岚告诉记者,这段日子不少网友与他联系,大多是和他一样,留驻在武汉城里的孩子。他们都很喜欢他弹的一首曲子——《明天会更好》。

这也是子岚最爱的曲子,因为在他心中,“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我们还在用力爱着这个城市。哪怕只是萤火微光,也要向着明亮那方。”

“我们是患难与共的姐弟”

人物:武汉市东湖中学高三学生彭昕烨,18岁。曾在江汉方舱医院接受治疗。

3月2日,武汉市东湖中学高三学生彭昕烨从江汉方舱医院“出舱”了。

在这个方舱医院,他住了26天。

彭昕烨告诉记者,那是2月6日凌晨,天黑着,下着细雨。爸爸妈妈一直把他送到车上,“好好吃饭,好好吃药,听医生的话……”妈妈边流泪边嘱咐。

走得匆忙,彭昕烨随手抓了几件衣服,带上手机耳机、充电器,全部行李就是一个书包。后来他得知,自己是第一批入住方舱医院的患者。

躺在4104号床上,彭昕烨摸着崭新的被褥,努力让自己入睡。这是个前所未有的“大病房”,板材把空旷的会展中心分隔成一个个病区,铁架子上下铺,只有下铺住人,每人一个床头柜、一个整理箱,里面有洗漱用品、拖鞋、电热毯。

天亮了,彭昕烨得知,负责自己病区的“白衣天使”来自贵州省支援湖北医疗队。经过几天观察,他发现医务人员都很辛苦,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忙就是6个多小时,喝水、吃饭、上厕所,都得等换班以后。

彭昕烨决心为这些素不相识的姐姐们做点什么,“不能让她们对武汉的印象,只是辛苦。”作为艺考美术生,他向护士要来了塑料夹、A4纸,决定用画笔,记录下温暖的瞬间。

于是,一幅圆珠笔速写送到了来自遵义的护士李兰手上:画中,她正细心地给患者做检查,从头到脚裹着防护服,衣服上的名字是唯一的标识……

吃饭、服药、运动、绘画……方舱里的生活,一天天热乎起来。

得知昕烨是高三考生,从医务人员到病友,都对他格外照顾。没有台灯和纸笔,医务人员就想办法准备;方舱夜里10点熄灯,就让他去值班室复习……

“我被照顾得太好了!爸妈起初担心我,后来看我吃得好、睡得好、学得好,就放下心来。”彭昕烨对记者笑着自我打趣。

核酸检测渐渐转阴,肺CT结果一次比一次好。3月2日,彭昕烨拿到盖着章的《江汉方舱医院出院证明》,准备“出舱”。

“盼着他快点出院,可临分别了,又舍不得。”李兰依依不舍,“姐弟俩”专门照了合影。彭昕烨告诉记者,“我已和姐姐约定疫情结束时再相见。到那时,我不是病患,她也不是护士,我们是患难与共的姐弟”。

“妈妈,长大后,我想成为你”

人物:武汉二桥中学七年级学生王锦仪,13岁。母亲是一名护士。

接到记者电话时,家住武汉市汉南经开区奥林社区的王锦仪已一个多月没见到妈妈了。

2月2日,锦仪的妈妈,湖北武汉第五医院护士冯鲜接到通知,立即赶赴抗疫前线。

“起初,我很担心、不理解,还有点埋怨她。”王锦仪回忆,“当时妈妈没多说什么,只是摸着我的头,轻轻说了一句,等你长大,会理解妈妈的选择。”

那天以后,锦仪还没见过妈妈。只是在电视广播中得知,妈妈,还有像妈妈一样的医护工作者都很辛苦,防护服一穿就是几个小时,吃饭、喝水、休息,甚至是去洗手间,都不规律。

想念妈妈,却没办法及时联络,锦仪就把想说的话,在微信上留言:

“妈妈,今天开始上网课了,我有认真听讲。虽然您不在身边督促我,但我会自觉。”

“妈妈,室内体育课是我最喜欢的,老师说,拥有健康体魄,才能报效祖国。您也要照顾好自己,千万别生病。”

“妈妈,我每天都坚持拉二胡、吹竹笛,最近有小小进步,录一段视频给您。”

“妈妈,今天我跟爸爸学做饭,这是我烙的饼。等您回来,尝尝我的手艺。”

“妈妈我想您了,本来不想说,可,没忍住……”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

2月18日,是妈妈的生日。锦仪告诉记者,那天,自己似乎一下长大了。

夜深了,伴着时钟的嘀嗒嘀嗒,她在日记中写下:“今天是妈妈的生日,一个特别的生日。没有蛋糕、鲜花、巧克力,没有家人的陪伴,只有厚厚的防护服,还有好多好多的辛苦和思念。妈妈的生日愿望会是什么呢?我猜,应该是期待疫情结束,国泰民安。那我的愿望又是什么呢?我的愿望,是想快点长大。妈妈,长大后,我想成为你!”

“你认真学习的样子真帅”

人物:武汉市武钢实验学校初三学生丁一飞,15岁。滞留洪湖市燕窝村老家。

这几天,每天早上6点半,伴随着鸟鸣和微风中湿润的气息,武汉市武钢实验学校初三学生丁一飞都会准时起床。

7点早读,8点上课,上午收看青山区统一录播的教学视频,下午在QQ群里听老师答疑解惑,一天学习结束,还有半小时的居家锻炼。丁一飞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已经适应了在线上课,也慢慢适应了在农村的生活。

春节前夕,丁一飞全家回到湖北洪湖燕窝村老家,与爷爷奶奶一起过年。本打算过了年就返回武汉,没想到疫情突发,一家人滞留在这里。

2月10日,学校开始线上开课。身在农村的丁一飞遇到不少麻烦:

一是回老家时,没带课本和习题集,也没带电脑,上课时,不得不同时拿着两部手机,一部用来看课本、一部用来听老师的讲授;二是村里网络信号不稳定,有时会出现卡顿。每次网一卡,丁一飞就要举起手机四处寻找,直到找到信号较好的地方……“幸好录播视频都有回放功能,不然,真挺难。”丁一飞告诉记者。

前段时间,老家停电。屋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屋内光线昏暗,丁一飞就搬了个板凳,在走廊读书。

这身影被妈妈刘芳记录下来,发在朋友圈。在妈妈看来,“尽管学习条件比较艰苦,但孩子没有懈怠。我挺感动,这,就是成长。”

丁一飞的班主任周小威看到朋友圈后,把照片转发到了班级群。“你认真学习的样子真帅!”评论瞬间刷屏。大家说,透过这张照片,能看到一颗坚定的心,一种向目标不断迈进的坚持。

提起这张被点赞的照片,丁一飞在电话那端有点不好意思:“初三了,马上面临中考,其实大家都很努力。老家的硬件设施虽一般,但很安静,空气也好。”

与丁一飞一起在老家的,还有念高三的堂哥、小学二年级的堂弟。堂弟看着电视上课,丁一飞和堂哥戴着耳机用手机上课,上课时互不干扰,下课就一起运动、玩耍。

“这场疫情让我懂得了许多,”丁一飞说,“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学习,因为有知识,才有打败病毒和未知困难的勇气与力量。”

(感谢武汉市教育局协助采访)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15日 05 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