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防控疫情的首要任务,首都各高校采取“云端”教学。下至青年教师,上至白发教授,都开启了“教学主播”模式。他们坚守线上“讲台”的身影,成为了这个春天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六旬教授跨越14000公里“硬核”教学
在北大,历史学系教授阎步克的课以“一座难求”而著称。然而,受疫情影响,到北美探亲的阎教授暂时无法回国,于是66岁的教授成了线上“主播”,成就了跨越13小时时差、14000公里的“硬核”在线历史教学。
这学期,阎步克教授一共参与讲授四门线上课程:“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中国古代官阶制度”“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有400余名学生旁听和选课。在研究了学校提供的多种教学方式后,阎教授决定借助classin平台开展“直播”。
事实上,线上教学对于阎教授这个年纪的教师来说,是全新体验,更需下大力气学习和摸索。针对视频软件的使用,阎教授尝试了一些直播平台,花了很多时间下载、安装和摸索,跟助教反复演练,最终在开课前掌握了操作方法。与面对面授课不同,线上平台没法直接感受课堂气氛,并获取全体学生的实时反映。 “若逢他们关闭了摄像头,我一时就有‘面对旷野’上课的感受。”对于网上教学,阎教授多少还有点不适应。不过,同以往教学一样,阎教授每次都针对前次教学有所改进,并探索了学生轮换上台的方式,让大家都通过摄像头互动,增强双方的体验感。
阎教授还在努力克服时差,他跟学生约定北京时间晚8:00上课,对他而言则是早7:00上课。每次课前,他都在头天晚上做好准备,早上提前起床。此外,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体验,他还准备了充足的资料。开课前,他为三门课程提供了课程介绍、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表、PDF课件、参考书目录等,并为《中国古代官阶制度》课重新修订制作了五六百张幻灯片,还将本学期这门课的内容都整合成PDF课件,分享了一百多种多年搜集来的电子参考书。
电机系教授寄材料 只为学生“云”实验
“请打开摄像头,将你的实验给大家展示讲解一下。”在新学期 “电路原理”课上,电机系教授朱桂萍和24名本科生一起,实时观看屏幕那头的学生李蔚然手持电路板,讲解自己的实验步骤和思路。
做实验,对于工科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疫情期间,朱桂萍教授想到了利用自己之前曾参与开发过的“雷实验”智慧实验平台,即电子智能实验室。在平台上,教师可在手机端通过微信布置实验、跟踪学生实验状态、接收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学生也可按照教师设定的实验流程完成实验,并对每个实验步骤截屏或拍照,最后自动生成实验报告,提交实验数据。“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们通过适当的软件开发和硬件配备,在保证实验便捷性和真实性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课外的实验情况。”朱教授介绍说。
在实验之前,朱教授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在线上平台做好前期应用准备,她还为每一位在国内的学生邮寄了一套“口袋仪器”,包括一块面包板,若干电线、电阻、二极管,甚至还有进行简单管脚处理的尖嘴钳、平口钳等。
经过试讲和与学生的充分沟通,朱教授采用“雨课堂+腾讯视频”嵌套的方式进行教学,以保证课堂的交互质量。实验设备使用讲解和仿真软件操作演示的全过程,通过摄像头被推到学生的屏幕上,让居家的学生有种“老师站在每个同学面前”讲课的感觉,反而没了坐在后排看不清步骤的担忧。
为做好“主播” 她备了课堂ABC计划
二月初,公众对疫情的焦虑还在胶着状态,北京语言大学的网课教师培训就开始了。和很多老师一样,人文社会科学学部陈戎女老师,一边培训一边陷入了深深的网课焦虑:要当主播?怎么做主播?面对网络另一头不知道在干什么的学生,网课技术怎么运用、互动环节怎么设计,都让她略微有些不安。
这个学期,陈老师有两门课:本科生的《外国文学》必修课,硕博研究生的研讨课《古希腊文学专题》,因为授课对象不同、课型不同,显然这两门课不能使用一种上课平台。反复比较之后,陈老师决定本科生必修课采用雨课堂,研究生研讨课使用钉钉。
《外国文学》课使用雨课堂,以PPT的展示和教师讲解为基础。这门课可利用的网络资源比较多,陈老师以前制作过的慕课都派上了用场。此外,陈老师还给学生开了SPOC(私播课),添加了更多内容,设立了专门讨论区,并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尝试直播课+翻转课堂的新模式。早在开课前,课程相关教材和资料电子版,已发放到了微信群和公邮信箱,方便学生提前预习。硕博生的研讨课《古希腊文学专题》,因为课上师生要进行大量的讨论,陈老师使用钉钉的语音/视频会议模式。大部分阅读材料也提前上传到了百度网盘,供无法到校的学生远程提取。
除了这些,陈老师还有个“锦囊”,每门课她都准备了两套方案,即上面的A计划和微信授课群的B计划。如果AB计划因为网络拥堵无法实施,她还有布置材料阅读的C计划呢。随着课程逐步开展,陈老师感到自己的“网课焦虑”不知不觉缓解了。
花样互动 青年教师营造温馨网络课堂
网上开课前一天晚上,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教师宋会存再次检查了第二天要用的ppt、教案、慕课视频、超星SPOC等。突然,他发现ppt有问题,一点击放映就以极快的速度播完了。没有其他修正办法,他只好把ppt重新制作了,等一切完毕已是晚上11点半了。第二天一早,宋老师坐在屏幕前稍做准备,把云会议号发到班级微信群,又发给听课督导的三位老师。叮咚,学生们逐渐上线,加入在线课堂。他微笑着和同学们打招呼。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听到语音、看到共享屏幕后,宋老师开始了教学。在线直播授课对他来说,是新颖的授课方式。Zoom有群聊功能,每讲一段课程,他就停下来问一下学生,“听懂了就发1,没听懂就发2。”这种互动让他及时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毕竟是直播授课,师生互动这块还是有所欠缺,宋老师进一步思考,创意设计了互动方式。比如定时进行超星学习通的投票、讨论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对于网络事物,学生比老师更熟悉,给他推荐了单词打卡小程序。有了学生推荐的小程序后,宋老师清晰地了解到完成打卡和未打卡的学生情况。一键复制未打卡学生贴到群里,他用这种方式提醒学生别忘了背单词。
几周教学下来,课堂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下愈加流畅。下课时,宋会存老师总是打开摄像头,微笑着向学生挥手说Bye-bye,学生们也打开摄像头说,“老师再见!”那一刻他觉得非常温馨。
优秀教师团队成就专业好课程
这个学期,北京服装学院的《服装纸样2》课程,由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的赵欲晓、张继红、张建华、马玲、刘珍等老师联合开展教学。
服装纸样课要求学生不仅能看图来画,还要在工艺课中制作出来。然而,与课堂操作讲解不同,在网络上操作实际纸样会看不清。因此,开课前团队老师以备课组方式商讨教学,并提前将重要教学内容录制好,以直播与录播结合的形式授课。为了保证上课质量,团队老师每天都在录制视频,张建华老师为了好的录播效果,常在深夜十一点至凌晨四点录课,其余几位教师也是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制图与设计在真实课堂上是由教师带领一步步画和学的,网上若只对着完整图讲解或直播实操,效果都不够清晰。于是,老师们又在ppt中加入了动画。由于课程同时面向工程班和设计班,老师开始了分工合作。两位教师主要负责一个班的教学。课程每次上课都在7-8个小时,上午老师们直播讲解两小时。下午是四节课实操答疑,学生对照学习资料完成作业的同时,可以随时在微信群里提问,甚至给老师打电话。
赵欲晓和张继红两位老师同时开课,留了四张裙子结构图的练习。当天晚上,两个班120多名同学的作业就全部交齐了。(记者 雷灵 苏珊 综合整理)
来源:现代教育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