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夜景卫星图上,从广州到深圳,再延伸到香港、澳门,是灯光最璀璨的区域之一。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一条融研发、转化、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走廊,将在粤港澳这片地球上灯光最璀璨的大湾区内变为现实。
从中央勾勒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大写意”,到描画湾区经济的“工笔画”,粤港澳已然按下了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湾区的按钮。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条件下,如何发挥粤港澳高教资源优势,助力大湾区发展,成了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发挥高等教育集群效应,提升大湾区创新力
翻开中国的经济地图,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进程中,被赋予对接全球经济的重要窗口和支点的新期待。“粤港澳要建成世界级大湾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陈广浩说,目前,中科院在大湾区已布局6个大科学工程项目,正在谋划建设珠三角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有2.7万多字,其中“创新”二字被提及175次。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认为,迫切需要粤港澳三地政府、大专院校和社会共同合作,创建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平台,借助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湾区内高等教育集群效应,在大湾区共建一流联合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促进大湾区院校及科研机构国际化,一方面推动大湾区成为世界级的“产学研”重镇,另一方面促进高等教育机构实现较高水平国际化,为湾区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尤其是科学、工程和技术领域人才。
美国旧金山湾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中心之一,其中,硅谷有高度集中的智力资源优势。仅诺贝尔奖得主、数学菲尔兹奖得主,就超过100位,还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20多所著名大学。更重要的是,湾区拥有高效的科技孵化能力。仅“斯坦福系”之下,就孵化了谷歌、雅虎等一批企业巨头。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三地深化合作,港澳在广东的发展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说,广东可以多学习借鉴港澳地区,它们的经济、国际化、市场化的程度很高,对外开放度也非常高,这样可以促进广东深化改革,提升广东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投资更加便捷、贸易更加自由、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同时,港澳地区的科技力量、高端要素非常强,香港和澳门有4所大学在世界排前100名,如果和广东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结合,可以提升广东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但是,与世界著名城市群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要跻身世界一流城市群,人口素质有待改善。2018年11月全球化智库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较低,仅为常住人口的17.4%;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的该比例均超过40%;香港的高端人才结构偏重于金融、保险、商业等领域,科学和科研人才欠缺。
这种现状可望不久将有所改善。目前,三地相关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已悄然启动。广州市在南沙区划定1.13平方公里土地,提供给广州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举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并在办学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
教育作为城市“发动机”,有助于加快形成粤港澳城市群“虹吸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认为,在粤港澳走向世界级城市群的路上,教育将扮演“发动机”的角色。世界经验表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驱动城市发展的潜在因素中,教育是促进城市发展的最主要动因。以高等教育为例,由于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研究能力强,既是城市的“人才蓄水池”,也是学术文化交流中心、科技中心和智力中心。
当今世界,不乏这样的案例。美国斯坦福科学园区带动了周边城市乃至美国的科技创新,并造就了享誉世界的“硅谷”。数据显示,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企业产值占整个“硅谷”总产值的50%—60%。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等国际化大城市,因依托世界一流大学及高水平的科教优势,迅速发展成为大型城市圈。
“高质量的教育和良好的科技创新潜力,是构成一个城市群‘虹吸效应’中的核心要素。”陈广浩说,大湾区的优势是已形成以深圳、广州为核心,东莞、佛山为次中心的科技优势和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但在核心产业发展、核心技术研发,以及打破行业、部门、体制界限,解决好国际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林龙安说,目前两地专业资格不能互认,增加了香港人才北上发展的难度。可以按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思路,推进专业资格互认。大湾区也可实行高科技人才出入境绿卡制度,便于人才流动。
林龙安认为,城市生活质量也是人才流向的重要因素,大湾区内多个内地城市应加快打造成国际一流城市,加快构建国际化高质量的教育、医疗、文体服务体系,打造一流的人居环境,吸引更多人才落户。
与林龙安的观点相似,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安然认为,当务之急,要考虑如何让这些人才能为大湾区所用。人才到大湾区后,应引导其建立“大湾区人”的概念。当所有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人,拥有“属地认同”“情感认同”和“大湾区社会文化认同”,人才队伍也就稳定了。
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圈”,更利于粤港澳的融合发展
对大湾区的老百姓来说,便捷的交往和有品质的生活,是他们对未来最直观的福利想象。
全国人大代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理事长吴小丽表示,希望做好大湾区城市间的资讯、交通、养老等方面工作,让港澳居民能便捷地在大湾区发展和生活。
香港作为大湾区的“超级联系人”,在推进粤港澳融合发展上,被人们赋予了特别的期待。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小型律师行协会创会会长陈曼琪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意味着香港与国家的发展更加紧密,香港应找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结合点,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既要寄望于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便利的生活圈、工作圈,也有赖于一个涵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生态圈”的形成。
今后,大湾区需要跳出目前“三地合作”的视角,将融合发展的目标聚焦在国际一流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青年联会主席霍启刚说:“今后,你不论居住、工作、生活在大湾区三地的哪个地方,距离都很近。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将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为香港一直是一个很开放的城市,对全球高校和人才拥有巨大吸引力。香港应在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香港和内地除了能在科技、人才方面开展交流,香港与内地教育由于互补性强,还可通过合作办学、人才交流等方式,提升大湾区的教育国际性,增强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当然,香港青年也应抓住机遇,融入大湾区。”
5.6万平方公里、7000万人口、经济总量接近1.6万亿美元的大湾区,将会给港澳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林少春说,大湾区内的养老服务、医疗保障、职业资格的互认,由于三地的标准、管理方式不同,“今后,我们将会和港澳地区协商,争取有更多的融通。总之,粤港澳三地,只要我们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一定可以实现合作共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