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后,我看到一个视频,爸爸妈妈要回城务工,孩子们紧紧拽住他们的衣角不让走。有的父母只能欺骗孩子说自己去赶集,还有的趁孩子睡着时悄悄离开,导致一些农村孩子害怕睡觉。”全国政协委员、贵州新基石建筑设计公司董事长刘颖说,没有父母的爱,孩子的人格成长、心理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大缺陷。
而不少父母带着孩子进城务工,留守儿童成了随迁子女,他们在入学方面面临的是所在地非常苛刻的条件。刘颖在贵阳市调研发现,2018年该市随迁子女就读人数为15.9万人,其中将近40%的人只能就读农民工学校。
她呼吁教育部门应走出传统的教育资源配置思路,以常住人口作为教育经费、校舍建设和教师编制的依据,解决随迁子女就地入学的问题;加大普通中小学的预算经费支持,降低入学门槛;同时鼓励社会办学。
那么,留在乡村的孩子呢?来看看凉山的孩子们。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达久木甲给出了一组数据:
“义务教育阶段,我州寄宿学生的床位缺口是5.58万个,现在平均每个床位要睡1.2个学生。”“按照新增学生数量测算,到2020年,凉山州义务教育阶段需要新增教师编制15314人。”……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以亿计的资金需求。
这场讨论,多个部委的代表都在现场,达久木甲细致地把账算到了小数点之后。
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说,民族地区的发展最终靠教育、靠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年均增速,投入还在加大。目前,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群体的教育问题,已在解决的过程中。
8位委员谈脱贫攻坚,其中有两位谈到了教育扶贫。这激起了更多委员的兴趣。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朴英拿起话筒:“历史欠账多导致凉山彝区发展教育的资金缺口大。不过,我从一件小事讲起:我在凉山州调研时与一个当地孩子交流,孩子说他父亲之所以考不上驾照,是因为不懂汉语。因此,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与文字仍需加强力度。”
这引起来自青海民族大学的全国政协委员李莉娟的共鸣。她说,在青海省藏区,基层最需要的是懂得汉藏双语的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副市长贡扎曲旺则指出,基层人才也需要对口培养和引进。他举例说,在内地学习的西藏学子,面临“学了高精尖,回乡当文书”的窘境,有点大材小用。因此,能在基层工作、懂得双语的人才应定向培养,而学习高精尖的学子,应该去做专业对口的工作,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前述教育部代表介绍,目前在“三区三州”等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达不到全国75%的平均线,严重影响着脱贫攻坚与经济社会发展。为此,201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启动了推普脱贫专项行动计划,加大对在校学生、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目前来看,虽然难度不小,但项目在步步推进。此外,委员们反映的人才培养问题,这几年西藏和内地办的班,已经在瞄准民族地区的人才需求了,今后将在这方面加大力度。”
中午12点,会散,委员们意犹未尽,边离场边讨论。教育这个话题,似乎永远谈不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