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梳理,过去二三十年里,各种负面的标签先后贴到了中国“80后”“90后”和“00后”身上。但在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危机时刻,以及过去两三个多月里,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个标签是不对的。有学者指出,这一代青年不做时代的“观众和看客”,而是用行胜于言的激情和干劲为自己代言、为时代定义。中国从来就没有“垮掉的一代”,只有一代代“永不弯曲的青年脊梁”。
学者的评价或许有待大数据的进一步支撑,但回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年轻一代的行动,的确让人刮目相看,感人落泪的瞬间比比皆是。例如,“95后”男护士郑益欢看到武汉志愿者招募令时毅然辞职,开车从宁波到武汉武昌医院应聘,只因“国难当头,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更有责任去一线支援”。从广东到武汉支援的护士刘家怡,是2000年出生的“千禧宝宝”,在武汉的日子是她离家最久的一段时间。面对自己的选择,她说:“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
仿佛一夜之间,“90后”乃至“00后”这一代突然长大了,尚显稚嫩的肩膀就悄悄担起了社会责任,成为值得信任与托付的一代。由此,也引出一个重要的教育话题,那就是我们该怎样看待年轻一代,怎样教育引导那些并不完美的他们。很大程度上,我们怎么看待他们,就是怎样看待我们自己;我们与他们相处的方式,就是当下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相处的方式;我们现在如何教育引导他们事关深远——因为他们的样子,就是未来的样子。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几乎每一代人都被误解过、误读过,或早或晚地被贴过“垮掉的一代”“失落的一代”“迷惘的一代”等各类标签。这些标签的背后,有着明显的长者权威,是用固化的眼光来看待发展变化中的年轻人。到头来,这些判断往往都被证明是一种武断。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每一代年轻人都各有鲜明的特性,他们背负世界的方式有点幼稚,不够自律、学习主动性差、未养成诸多良好习惯,达不到期望等,社会对他们总有一些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的微词。但在许多时候,他们却又能以自己的方式给我们惊喜。而这就是年轻人的特点,是任何年轻一代都必经的成长之路。如果说每一代年轻人身上有什么永恒的东西,热血、冲动、创新、天真、理想主义、不安于现状等也许就是答案。
正如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的,年轻一代所体现出来的固有属性,决定着教育者要始终以变化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要给他们试错的机会,给他们探索的空间,给他们广阔的天地去闯荡,让他们有适合的舞台去发展自我。作为孩子重要他人的父母和教师,要有意识地反思过于功利与偏狭的教育观,不断纠正那些有悖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行为。教育固然要有严厉、惩戒、铁面无私的姿态,更要有温柔、宽容、坚定的一面。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要多看到他们积极向上的一面,多给予鼓励与激励,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
教育的魅力所在或伟大之处在于帮助一个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找到发展的方向,帮助年轻一代明确并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教育的本职或目标不只是提升孩子的知识、专业和能力,还包括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宏阔视野、责任意识等。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成长,带着善意与温暖与之沟通,培养他们卓越的能力、有爱的心灵、宽广的胸怀。
说到底,年轻一代不让人失望、更有作为,需要靠遵循规律和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今天,我们用心呵护每个孩子,用心培育年轻一代,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明天他们才能更自信地立于天地之间,成为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孩子终将长大成人,年轻一代终将担起重任。为了让他们更好成长,我们也要从自身做起,以宽容的、发展的而不是挑剔的、苛责的眼光看待他们,以有爱的、尊重的、信任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颐指气使的、冷酷无情的行动支持他们,以科学的、竞合的而不是功利的、自私的教育理念培育他们。每个孩子被善待、被呵护、被激励,教育便能发挥春风化雨之力,让年轻一代扛得起风浪,不负将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