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进入实质性操作实施,这也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实施办法》颁布已有两年之久,与原有“985”和“211”工程的分类别、贴标签显著不同的是,高校“大家庭”的成员们在最初的“几家欢乐几家愁”之后,“双一流”高校“繁华”渐渐褪去,一切又归于平静。但,这平静应是不平凡的平静。
新形势下,大学如何主动担当新使命、谋划新发展、应对新问题?笔者认为,唯变是出路,唯变是发展,唯变是长远。纵观这两年的大学改革现状,辅以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的浅析,可略见一斑。
在战略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战略定位是改革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谋定而后动,“磨刀不误砍柴工”,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是具体怎么谋,谋哪些方面,谋到什么程度,确实需要高校静下心来好好琢磨,细细思索。
既要处理好主要矛盾,还要兼顾次要矛盾。既要确定拔高攻坚的方面,统筹好资源调配,又要照顾到全局发展的整体态势。可以说,谋划的过程是一次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过程,也是一次生产要素再整合、再调配的过程,更是看长远、看发展、看态势的过程。
谋定之后,真正“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过程,更应该注重方式方法、进度进程和尺度拿捏。目前看来,从工作次序上,可依照整体布局—分段推进—及时总结—适时调整—逐步放开的模式。从方式方法上,可采用构建特区—重心下移—政策指导—试点先行—求绩问效的系列手段。只有在程序和措施都兼具的条件下,改革才能按照既定目标蹄疾步稳地坚定走下去。
《实施办法》已经发布两年,虽然这个时间在高校建设发展的历史上不过是惊鸿一瞥,但产生的影响将会十分深远。大学如何在“双一流”建设时期走好未来一段时期的改革路,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做好以下三个“充分”。
充分形成“改革永远在路上”的共识。高等教育为国家战略布局服务,其改革发展具有时代特点。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中国高等教育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由较为落后状态发展到规模全、体量大、实力较强的今日,可以说,主要依靠的就是持续不断的改革—发展—改革的螺旋式上升模式。
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在又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高等教育,我们要适应来自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需要站在全球视角、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考虑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因此,“双一流”建设高校更要忌讳有“改革差不多了”“可以歇歇脚”的松懈的思想状态,要有“改革则兴、不改则怠、犹豫则亡”的紧迫思想认识,充分形成“改革一直在路上”的共识。
充分把握“改革的核心任务”不放松。我们的教育必须是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那么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进程中也要扭住这个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不放松,持续寻找答案。现阶段,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一些高校的体制机制建设正在从追求“大而全”逐步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高校的内涵建设持续加强,这个过程中,更要时刻紧绷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神经”,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目标来抓实抓牢。只有明确改革的核心任务之后,才能找到综合改革必备的“已知条件”,才能在未来的改革举措上持续“解题”。
充分总结“改革红利多与少”不懈怠。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除了真抓实干之外,定期地总结、回顾和反思是必要的。许多新政策的落地实施,大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新时期,“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努力前行的过程中,更要充分运用这一手段,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指导实践。“双一流”建设两周年之际,正是下一轮评估的攻坚时期,各高校更应当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同时,也要有宽广的胸怀面对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及时研判改革红利走势,敢于自我否定、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有的时候,总结经验的出发点不同,会影响其过程、方法和结果。相信出于公心,出于对事业发展角度的总结和研判得出的结论是具有说服力的,也是各高校喜闻乐见的。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