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应用型外语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国内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如师资团队的科研服务能力不强,师资力量和结构亟须进一步加强和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和模式不明确等。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应用、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必须建立以校内教学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要求,应用型人才要面向社会应用、面向用人单位。但传统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一般是按照学科范畴设计,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理论体系的培养,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就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来说,如何评价其培养模式呢?
教学评价工作是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环节,既可以对教学效果做出判断和反馈,又可以验证教学目标制定是否科学。学校在推进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要始终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发挥评价体系服务教学、指导学习的积极作用。
要注重评价内容。首先,学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在考核评价内容上严格依据教育部《大学外语课程教学的要求》所确立的教学目标。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测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推动应用型外语教学的深入实施。其次,加强过程监控,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的授课安排要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并且要及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价。通过将这些理论研讨成果融入教学评价内容,学校进一步明确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思路,在动态中把握住学科建设的目标,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
注重评价主体。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发展性评价。一是立体评价,由学校教务处或教学督导组随机开展教学抽查工作,同时在院系内部开展观摩课进行师生自评和互评。二是跟踪回访,每年毕业生离校后,学校会在一年之后对用人单位和学生进行问卷回访,让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工作表现做出量化评价,并让学生对自己在学校掌握的技能进行评价。通过立体、交叉评价方式,学校可以及时收到社会反馈,适时调整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方向。
注重评价流程。在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校一方面强调评价的判断和验证的功能,同时也把评价体系融入一线教学课堂,发挥评价体系服务教师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一是将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学校将评价始终贯穿在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教、学生学、社会评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二是评价方法多样。学校根据具体情况督促教师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如每学期必须要记录学生的6次平时成绩,建立学生语言技能档案,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等。三是评价手段动态化。学校强调教师要把外语教学的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果结合起来,在一些课程中可以把过程性考核作为主要评价结果。
通过这种评价流程,学校给外语教学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评价环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更全面地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作者单位分别为河西学院、张掖市体育运动学校)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