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为保证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广大体育教师快速反应,利用各种渠道,指导学生进行居家体育锻炼。一边讲授体育知识、技术规范,一边进行动作示范、运动展示,体育教师也因此被称为网络教学中“辛苦的主播”。
为了解抗疫期间全国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情况和体育在线学习情况,中国教科院中国青少年健康体能研究课题组对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了线上调研。来自全国中小学的约500名体育教师、13800名家长参与调研。
90%以上中小学生参与居家锻炼,但锻炼缺乏科学监督,时间、强度不能保证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90%)居家期间参与了体育锻炼,其中,71%的学生主动参与居家锻炼。原因有二:其一,运动是孩子的天性;其二,抗疫特殊时期,家长积极鼓励孩子锻炼。但调研也显示,超过50%的学生每天运动平均时间为0.5小时至1小时,而能够达到每天运动1小时的学生只占25%左右。另外,超过35%的学生运动强度偏小,未达到中等强度以上有效锻炼的标准。值得关注的是,有22.2%的学生需要体育教师、家长督促才会参与居家锻炼,10%左右的学生几乎不参与居家体育锻炼。
静态生活普遍存在,运动不足问题凸显,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调查显示,相当多的中小学生处于少动甚至不动的生活状态。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居家不能外出或少出导致生活范围缩小,身体活动减少。二是网上聊天、玩游戏、做作业、上网课等网络活动时间增加。三是有限的居家锻炼,空间小、时间短、强度低,导致了运动不足。
课题组发现,“静态生活”“运动不足”已给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带来较明显影响。第一,缺乏必要的运动,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产生显著影响。短期比较明显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利于心脏功能和肺功能提升,二是不利于正常的肌肉、骨骼生长发育。第二,缺乏必要的运动,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程度影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和情绪问题:注意力方面,近50%的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持久学习能力下降、学习效率不高、记忆力下降问题;情绪方面,36%的孩子出现烦躁易怒、情绪不稳的问题,有些初中学生表现出焦虑、逃避,甚至攻击性行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运动不足有很大的关系。科学研究证明,有规律、充分的运动,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可以恢复精力,提高注意品质。能让人获得愉悦、幸福的感受,有助于保持稳定情绪,提高记忆能力和学习效率。第三,缺乏户外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其他器官及消化系统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疫情期间,部分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不好、消化不良、近视加重以及皮肤过敏发炎等症状。研究表明,户外锻炼,充足的氧气供给、充足的阳光照射,有助于提高新陈代谢水平,促进消化机能。
强化家庭体育锻炼,创造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到户外、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锻炼身体、锤炼意志,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孩子们要文明精神、野蛮体魄”目标的最好方法。随着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全国中小学陆续开学。消除因居家运动不足而导致的身心健康问题,没有比开学、上课、运动、游戏更好的办法了。
但从目前情况看,还有部分学生仍不能到校上课,对于这部分学生,尤其是儿童,一定要在老师指导下、在家长监督下安排科学合理的作息,而体育锻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疫情应急等级下降,空气流通、阳光灿烂的户外是安排体育锻炼最好的场所。
锻炼要有规律,要保证时间。总体要求,一定要“规律起来”“紧张起来”。已经开学的,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停学居家的,家长要跟学校配合,制定一个跟正常上学基本一致的生活作息时间表。停学在家的孩子,要在家长陪护下,每天到户外锻炼一小时;居家锻炼最好在上午、下午或者晚上的时间段里,安排至少两次锻炼,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以自主性锻炼为主。疫情期间,学校体育课和家庭体育锻炼,应主要安排个体性活动为主的技能、体能练习和发展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创设情景,调动锻炼兴趣。为保证居家锻炼,可选择有趣的运动视频跟练;配置适当音乐,在音乐的韵律中锻炼;一边游戏一边锻炼,以游戏带动锻炼。
家长陪伴、教师监督,大家一起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是进行亲情沟通最好的渠道,家长可以交互进行的运动方式增进与孩子的感情,做孩子的朋友、运动的伴侣。
循序渐进、科学安排、保证安全。开学初期,以中低强度体能练习和恢复性有氧练习为主,在身体适应后,逐步提高到中高强度,以保证锻炼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院。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科研院院级重点课题“基于大数据的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研究”[课题编号:GYB2016015]阶段成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