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城市来。十年寒窗,千军万马走过高考独木桥,最终,选择祖国边疆,作为人生的第一个起点。
他,从乡村来。靠知识改变命运,过关斩将走进象牙塔,最终,选择艰苦的地方,重回原点,正式出发。
有这样一群毕业生、年轻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恰是他们拼搏的阵地、挥汗的舞台。
他们,用青春的豪迈与激情,回应祖国的召唤。
毕业季,记者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脉搏,找寻那个答案——他们的选择因何无悔。
远赴边疆,他们说——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在城市求学,留在城市,他们有可以相对舒适的人生;远赴边疆,注定风吹雨打,与艰苦为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资源勘探工程专业16级学生丁贵阳从一封信开始他的回溯。
7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这是对一代代学子接续奋斗的肯定。今年,丁贵阳加入这个接续奋斗的行列,他签约了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成为地质勘探岗的一名石油工人。从此,《我为祖国献石油》成为他和同事们的主题曲。毕业前夕,他和同学一起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1957年首届钻井专业毕业生奔赴克拉玛依的励志故事,他们觉得“有很多话想要和总书记汇报”,于是,胸中满溢的文字倾泻纸端,一封写给人民领袖也是心目中学长、前辈的信就此成文。
总书记的回信带着关切和鼓励突然而至,令丁贵阳“精神为之一振”。
魏鹏飞也是信的执笔人之一。大三时,魏鹏飞在西北油田生产实习,如今依然记得那里的标语“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和看到标语后“热血沸腾”的感觉。如今,他即将奔赴位于新疆库尔勒的中石化西北油田,在他的印象里,新疆库尔勒等于香甜的“梨子”,未来,他将在这块不熟悉的土地工作,为祖国找能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山红红每年给新生上的第一堂思政课,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讲学校的文化基因,鼓励他们传承和弘扬石油大学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学校的精神血脉里传承着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文化基因里厚植着坚如磐石的报国使命。
青春总是与激情、热血相伴。但是扎根基层却并不是一时冲动,更不是匹夫之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届毕业生张毅宣考取了四川广安选调生,毕业生杨金宇选择了甘肃嘉峪关,女生贾欢欢考取了中石油塔里木油田。这些年轻人说,这是他们的“使命”,从大一的地质实习开始,“头戴草帽笑满面,起锤敲定罗盘针”便在他们心中难以磨灭。
张毅宣说,第一次实习条件艰苦,他们心中落差很大,难免有情绪。然而同样的路,老地质学家却如履平地,还偶尔赏景做出点评。渐渐地,“小地质人”被“老专家”折服,心中拥有了无形的力量。
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能够为祖国的油气勘探事业贡献力量,能够在西部发光发热,是丁贵阳和魏鹏飞的初心。他们说,这是他们的光荣和梦想。正如地大同学百唱不厌的主题曲那样——我为祖国献石油,当接力棒交到90后手上,他们用青春做出最好的抉择。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他们说——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最难的是什么?是扎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哲学专业12级学生王云现在是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尤鲁都斯巴格镇党委副书记、宣传干事。2015年就业的她已经在新疆成家立业,孕育了宝宝,用她的话说,就是已经 “扎根”了。
她眼中的新疆,老乡热情好客,游客络绎不绝,发展前景远大。她做了很多项目,诸如“小城镇建设”“棚户区改造”等等,她用所学到的哲学原理应用到工作中,当看到老乡的家里“旧貌换新颜”,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我活学活用了原理,不是个只会读书的‘秀才’。我把先进经验介绍过来,改善了老乡的生活,这是最大的成就。”王云说。
她的孩子,同当地小朋友共同成长,这样的民族感情“从小便拔节生长”。
来到新疆工作的时候,她并没有想太多的大道理,只记得老师对她说:“服务基层,光荣。”
是的,从入学开始,光荣就融入他们课程的每一个细节。老一代地大人还记得郝诒纯等前辈的身影,那时他们有“三光荣”的说法: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今天,他们有了新的“三光荣”:以投身西部为荣、以服务基层为荣、以成才创业为荣。
地质锤、草帽、放大镜、罗盘,这是地大学生的装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副院长张静带着同学们去野外作业的时候,会先从标本开始讲起,启发他们的兴趣,“这是页岩”“这是石英”。之后会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告诉同学们,他们的工作有多么不可或缺。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如今,魏鹏飞和丁贵阳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悟。“这条路不容易,但选了,我们就一定能走下去,走得好!”魏鹏飞说。
丁贵阳也早对勘探的“苦”和“难”做好了思想准备。在学校上野外勘探作业课时,他们在新疆塔城西南的龙脊谷剖面实习。那是他们第一年参加实习,对野外地质条件不了解加上天气炎热、路途遥远,没有经验的同学把水早早喝完,以至于后半段缺水出现中暑的情况。后来,大家在带队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不仅解决了问题,更凝聚起了战斗力。之后的征程,大家有水一起喝,干粮一起吃,有一位同学膝盖受伤了,大家互相搀扶一起走。
魏鹏飞们,只是一个缩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告诉记者,学校每年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毕业生到石油石化行业就业,有15%的可分配毕业生到西部就业,5年累计2000余名毕业生参与到祖国的西部开发与建设。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地大党委学工部老师于琦这样形容这个行业的艰苦,然而,他们却一代代这样走来。于琦说,对于地大来说,楼兰、吐蕃、玉门关,那些古诗里的地名就是他们的落脚点。新疆、甘肃、西藏,最边远的地方,就是毕业生最聚集的地方。
他们生逢其时,肩负重任,他们说——
“蒲公英的花瓣落了,花托上长出了洁白的绒球。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
正如总书记在回信中谈到的那样,他们生逢其时,肩负重任。
去边远地区就业,不只是地质勘探、石油专业学生的专利。北京大学药学院2020届毕业生李茂参加了甘肃省选调生工作,即将前往甘肃乡村。中国农业大学2020届食品学院本科生张芸丹,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即将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墨玉县担任办事员。在和记者的交谈中,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小学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蒲公英》:“风来了,蒲公英的种子努力飞翔,去得更高、飞得更远。”
华北电力大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13级学生任福,目前在国家电网甘肃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工作,全省750千伏以上的变电站和换流站都是他的工作范围。他最常去的地方是甘南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河西堡、张掖、酒泉。
3年前,他凭着一腔热血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来到这里,当真正步入工作岗位,才发现之前对扎根基层将会面临的困难,认识不足。“比如,刚参加工作,在输电岗位上,具体的工作就是爬塔走线消缺,完全是体力活,而巡视工作也要翻山越岭,有时候还会遇到狼、蛇虫、荒漠戈壁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曾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既然选择了扎根基层,为实现自己当初的理想,没有什么苦是吃不了的,积极乐观、踏实工作是我克服这种落差的法宝。”任福说。
困难越多,果实越甜。他第一次走330千伏的“四分裂”导线,第一次爬上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吉泉线的铁塔,第一次参加±800千伏换流站的年度检修工作……“这一次次难忘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辛苦劳累之后的充实满足和发自内心的骄傲自豪,让我坚信当初选择的正确性,这是支撑着我继续努力前进下去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任福说。
结束采访时,记者问到这群勇敢追梦的90后学子,想要给学弟学妹们说些什么。他们都谈到了一个词:“珍惜”。“或许你们现在可能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情入学,有新奇、有激动,或许也会有失望、落寞,但不论怎样,请好好珍惜你们的大学时光。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时间自然会给你最好的答案。”任福说。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个体的选择,映照着群体的坚守,时代的方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马俊杰说,课程思政融入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学校深化就业理念教育,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引导毕业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坚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重点领域就业创业。
风雪问前路,金戈铁马行。这是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青春学子的坚定回答。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