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进入“下半场”,如何填好一张志愿表,是考生和家长眼下这几天最关心的事。如果将高考比作一场博弈,那么填志愿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博弈中寻找“最优解”,考生和家长须在已有的分数下,在学校、城市和专业之间作出最优选择。
今年由于疫情的关系,不少高校的招生咨询搬到了“云”上。结合连日来不少考生和家长咨询的情况,不少高校招生办主任提醒:大学及专业的选择,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对于志愿填报,考生应有多维度的考量。
若说填志愿有什么规律,这一点考生有必要铭记:“热门”专业不一定常青,“冷门”专业或许未来某天会走红。
2020年,最火的专业非人工智能莫属。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确定了同意设置的备案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新增目录外专业点名单。其中,180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相比去年增加的35所,今年人工智能专业增加数量惊人。此外,有138所高校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智能制造工程(80所)、机器人工程(62所)、大数据管理与应用(52所)等专业也非常火爆。
自带光环的这些热门专业自然吸引着不少考生家长的目光,不少人在填报志愿时也将目光锁定于此。但究竟什么是“热门专业”?公认的热门专业是否在自己的志愿表上“不容错过”?专业的冷热又是如何切换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办主任张建认为,一些热门专业之所以涌现、备受追捧,背后自有其社会需求、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新近冒出来的一些热门专业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原来的知识结构,考生完全可以选择。”但他也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各大院校的专业设置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动态调节的,一个事实是,高校里真正“冷门”的专业其实并不多。
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濮晓龙也强调,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综合考虑,须知,专业就业前景的“冷热”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而学生本人与某个专业的“适配度”也是影响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很多家长在为孩子填报专业志愿的时候有一种微妙的心态,总觉得选专业像是人的第二次投胎,实际上,我们的大学教育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样的老观念也要更新一下了。”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认为,在具体填报志愿前,家长不妨和考生一起研究一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本科阶段的教育正向通识的方向发展,而我们过去讲的专业教育,实际上正逐步向研究生教育阶段转移——这是一个大趋势。”张端鸿告诉记者,当前的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厚基础”“宽口径”,而这种培养方式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可塑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了洞察“专业弱化”的趋势,不少招生办负责人给考生的另一个建议是:即便考生想攻读“热门专业”,实现目标的路径也有很多条。所以,填志愿要打开思路,选专业不妨灵活一点。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