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完善学分制,推动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近日,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宣布将进行学分制收费,高校学分制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实际上,学分制收费并非新鲜事。2007年起,北京等地部分高校就开始试行这一收费方式。湖北、广东、山东等省份的多所高校,也早已采用学分制收费。作为本科教育改革的一个着力点,学分制收费意味着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推行实施。因此,学分制收费被热议甚至被质疑,实际指向的还是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认可度问题。
学分制改革作为一种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实际上是以选课代替排课,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课程,有利于推行弹性学制。同时,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收取学费,“选多少课交多少钱”。既增加了收费的透明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经济为杠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学分制还能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学校可以把选课的人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标准之一,让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
既然学分制的优点这么多,为什么实施下来还有质疑的声音呢?原因有二。一方面,学分制的改革,尤其是学分制收费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及其家长,只是简单地被通知按照学分制收费办法去缴费,并不理解学分制收费的意义何在。另一方面,学分制改革的效果不明显,缺乏说服力。如果仅仅停留在按照学分制收费,学分制教学改革并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改与不改区别甚微,学分制的后续推动就很难进行。
在学分制收费方面,学校应当在具体事项上做好解释说明,并避免收费过程中出现差错。有人担心,学分制收费会让学生家庭负担加重,事实上,根据有关规定,学生按照培养方案正常完成学业所缴纳的学分学费(不含重修、辅修、双学位学分学费)和专业学费之和,应该不会高于按学年制收费的学费总额。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按照培养计划修完学业,缴纳的学费和之前并无区别。另外,如果学生愿意辅修,在一些高校甚至还有相应的奖励措施。
除了收费,学分制改革还应更多地在其核心层面有所突破。学分制改革的核心其实是课程设置。学分制收费,亦即学生要为自己选择的课程付费。学校方面首先得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多样的课程备选。因此,学分制改革对于学校课程资源的提供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一些高校为学生提供的课程资源选择面很窄,限制了学生学习自主权。具体而言,就是必修课程比重过高,选修课程比重过低,同一专业学生的课程选择很难实现个性化。因此学分制很难实现名实相符,学分制收费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学分制改革是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方向,为了做到学分制的实至名归,有关部门要为高校放权,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让学校能自主设置专业、课程,增加选修课课程比重,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其次,高校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方案要求每个专业都拟定一定规模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修满这部分学分后,即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对其他课程进行跨学期、跨专业、跨班甚至跨校选择。此外,高校还应积极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他们的开课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