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种明显的“中空化”现象。所谓“中空化”是指劳动力向两端“迁移”,即高技术岗位与低技能岗位的需求量都有所增加,而中等技能员工的需求则明显减少。
劳动力市场的“中空化”是技术进步引发的。技术更新驱动着生产与服务领域的全面变革,人们惊讶地发现,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正在被机器取代或是即将被机器取代。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集中于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以及低技能员工。与此相对应,原本大量需要的制造业中等技术岗位,随着技术的进步正逐步被机器所取代,甚至在服务业,也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电话员、客服等岗位批量退出劳动力市场。工作岗位“中空化”已成为一种可以预见的趋势。
技术进步是世界发展的必然,它的背后逻辑是工具的智能化。工具智能化意味着劳动技能不断隐含在机器之中,尤其是中等技能。当今社会,“劳动工具”正一点点成为“劳动者”,这样的趋势对培养中等技术技能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会带来什么挑战?这是我们必然要面对与思考的问题。
启示一:从技能导向走向素养导向。技术进步带来的技能失效,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以技能培养作为核心追求的价值取向失去了其立论的基础。技能反映的是人与工具的关系,工具改变技能就改变,因此需要重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中技能培养的价值——技能存在快速失效的可能,但是它作为培养人的载体有其不变的训练价值,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需要适时上移,即由关注具体的技能培养,上升到关注个体相对不变的核心素养培养,这样的核心素养能迁移到各种工作情景中,是机器不具备的,具有永恒的价值。
启示二:从直接就业导向走向职业准备导向。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中空化”表明,一方面中职毕业生直接就业的机会在迅速减少,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在驱使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民众对提高子女教育程度的期望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这一切都表明,中职毕业即就业的出口将逐步缩小,中等职业教育将担负起更多基础性职业教育的任务,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生源准备,更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中等职业教育将成为重要的连接器,与高等职业教育共同构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连续性职业教育通道。
启示三:从关注具体技能到重构“与劳动的关系”。一段时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关注具体知识、技能的培养,注重岗位情景下的能力形成,同时发展学生的职业精神。这样的逻辑需要进一步升华,即上升到人与劳动关系的重构。原来的职业教育体系,以传统的岗位分工为基础,培养的是岗位分工内的技能,以培养学生作为某个劳动环节的参与者为目的。未来的职业教育需要站在更高的起点重新定义培养目标,以“劳动”全过程的参与为基础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劳动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控制者,重新建构起学习者与劳动的关系。
说到底,人是通过劳动建立与这个世界的联系的。不管技术如何发展,世界怎么变化,职业教育要发展“人与劳动的关系”的属性不会变,即职业教育要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享受劳动”。这也是职业教育终极的价值追求。
(作者系浙江省特级教师、金华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