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熊旭)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试行)(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请简要介绍《指南》编制发布的背景。
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指南》,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
一是,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实践迫切需要专业化的指导。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在境外设立和举办的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28个,覆盖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4所高校。高校境外办学的规模虽然有限,但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高校境外办学活动日益增多,希望得到专业化指导的呼声日益强烈。
二是,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放管服”改革迫切需要机制化的创新。2015年,国家取消了高等学校境外办学行政审批,高校境外办学进入了自主发展的新时期。引导高校境外办学健康有序发展、规避各类办学风险、探索通过中介组织强化政策服务的有效途径,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018年2月以来,在教育部指导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启动了相关课题研究和《指南》编制工作。经过紧张工作,现在终于正式对外发布。
2.请简要介绍《指南》研制起草的过程。
答:从2018年2月启动编制起草工作,到2019年9月正式发布,《指南》的研制起草过程总共历时一年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实地调研阶段。2018年4月起,《指南》编制工作组先后到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四川、广西、云南、河南、陕西、福建等十几个省的有关高校或部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调研活动;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案例分析等形式,对全国高校境外办学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在上海召开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境外办学研讨会”;在北京、四川、山东等地召开了多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和部分专家学者专题座谈会。调研工作持续一年,形成了60余万字的调研材料。
二是《指南》编制阶段。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南》编制工作组于2018年7月形成《指南》的总体框架和编写提纲,9月初撰写完成《指南》(初稿),10月底形成《指南》(征求意见稿);此后,工作组先后就《指南》(征求意见稿)组织各方面征求意见会共10余次,通过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指南》(送审稿);2019年3月起,根据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对《指南》内容进行修改。2019年9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式完成《指南》定稿。
3.高校开展境外办学应当着重加强哪些方面工作?
答:从已有案例看,高校境外办学是一项涉及国内外多方因素的系统活动,内容复杂多样,过程曲折漫长。中方高校希望取得境外办学的实际成效和良好影响,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着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高校要统筹国内外资源,结合母体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精准对接本土人才需求,制定好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找准发展模式与生源定位,立足于多样化办学,确保资金来源,适时调整办学规划和办学策略,避免同质化竞争。
二是加强风险防控。高校要密切关注国际局势、双边关系的变化,熟悉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办学规范,增强风险意识,做好政策法律、风俗文化、土地、教育教学设施、资产财务等各类风险的解析和评估工作,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三是加强质量保障。高校要着力推进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健全自我评估、同行评估和政府评估的机制,主动探索符合境外办学实际的评估方式、标准和程序,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机制,持续转化已有建设成果和资源。
4.为什么《指南》标题增加了“试行”“2019年版”?
答:在《指南》标题增加“试行”“2019年版”字眼,主要出于两点考虑:
一是,高校境外办学实践充满创新性和不确定性,高校需要根据办学实际,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办学模式。《指南》旨在提供框架性的业务指导,先期囿于办学实践较少,《指南》具有试行探索的特点。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根据相关国家高等教育准入政策及办学特点,已经完成了意大利、泰国、斯里兰卡三个国家的“国别指南”,将根据统一部署择机发布,并将逐步扩展到尽可能多的办学目的国。
二是,近年来,高校境外办学发展速度和情况变化较快。《指南》要主动适应境外办学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做法,从高校办学实践中不断汲取和提炼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与时俱进地加以丰富和完善,保证实用性和针对性。为此,《指南》的编制发布将是一项长期性常规工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将根据需要定期予以更新和调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