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哈尔滨理工大学喜迎70华诞。
70年来,哈尔滨理工大学立足龙江,面向全国,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根植机电装备制造和仪器仪表等领域的行业翘楚和技术骨干,以院士、企业家、工程技术领军人才为代表的20万哈理工校友,扎根机电行业深耕沃土,为学校赢得了“现代工程师的摇篮”和电线电缆行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传承“大珩精神”,培育创新人才
哈尔滨理工大学名誉校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院士倡导的“育人为本、追求卓越,崇尚实践、亦能亦德”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深远影响着一批批哈理工学子,成为哈理工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如今,哈尔滨理工大学已有4人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潜心研究、勇攀高峰、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成为哈理工人传承王大珩院士科学家精神的具体体现。
围绕国家战略,以机电特色服务装备制造业
70年来,几代哈理工人牢记使命,面向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主动对接国家重大装备和龙江重大战略,以机电类优势学科主导科研,以产学研联合优势服务社会,形成了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哈理工人解决了纳米电介质材料、大型发电机组、高效切削系列刀具、核乏燃料储运容器等一批国家和行业发展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在电介质工程、金属铸造、金属切削及刀具研发、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时在低噪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研制、冲天炉熔炼自动检测和优化、曾侯乙墓编钟的激光检测及复制、某型直升机密封构件等一大批国之重器的研发中留下踏实足迹。
挑战世界难题,研发诸多“首个”原创成果
面对石油企业急于解决油田电泵井采油生产过程中连续监测井下地层压力及温度变化的世界性科技难题,哈理工雷清泉院士课题组历时13年,最终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制了用于潜油电泵井下监测的半导电聚省醌粉末材料制备的温度压力双参数传感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类似这样的首创在哈理工还有很多。李振加教授团队开发了我国第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三维复杂槽型车刀片,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大型水电建设工程、核电站设备等国家重点项目机械加工中的关键技术;赵洪教授团队开发出世界电线电缆发展史上首个由我国发明并主导规模化应用的LED紫外光辐照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制造技术与装置,实现了关键绝缘材料的国产化,每年节省近10亿元采购成本。
在哈理工,还有很多已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洪堡学者”胡军教授、“石墨—石墨烯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陈明华教授、许家忠教授、迟庆国教授等,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原创成果,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李丽云 成方哲)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