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在关键时刻决定了人生走向,甚至是生死选择。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建立一种安全、宽容、亲密的家庭氛围,从而为孩子织起一张无形的‘救生网’,可以在孩子遇到挫折甚至极端情况时,起到关键性的保护作用。”
最近一段时间,湖南耒阳的留守女孩钟芳蓉因考出676分的好成绩报考北大考古系而备受社会关注。钟芳蓉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从一岁起,她的父母就前往外地打工,因此,她的故事被很多媒体贴上了“留守儿童高考逆袭”的励志标签,为2020年添了一份正能量。
钟芳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心理弹性强的孩子不害怕挫折,能积极地看待和应对挫折,因此能沿着积极的人生道路蓬勃发展。相反,缺乏心理弹性的孩子则畏惧挫折,无法用理性、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甚至会做出一些伤人伤己的极端行为。今年的另外两则新闻就让我们看到了缺乏心理弹性的巨大危害:考生在高考考场上情绪失控,撕毁其他考生的答题卡;大二学生在被发现考试作弊后坠楼轻生……我们不免感到遗憾:他们本可以用更积极有效的方式来应对挫折。心理弹性在关键时刻决定了人生走向,甚至是生死选择。
钟芳蓉的成长故事也让很多家长都在思考:是什么力量让她在逆境中表现得如此优秀,甚至比很多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更有理想、更加坚定?有的家长还心存疑惑:像钟芳蓉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天生心理弹性就很强?我的孩子有这样的天赋吗?其实,心理弹性是一种可以后天培养和提升的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弹性是一门不应缺席的“必修课”,其中来自家庭的培养尤为重要。心理学家耕耘了数十年,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培养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方法。
●接纳——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挫折,但仍值得我们积极以待。”
对家长自己来说,挫折早已不是新鲜事;可一到对孩子的教育中,还是希望能将孩子保护起来。在培养心理弹性的过程中,让孩子接纳“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挫折”是必须跨出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家长还要帮助孩子认识到“挫折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仍要积极面对”。
为实现这一点,建议家长可以定期举办“伟大的挫折故事会”。在故事会中,家长可以主动分享自己曾遇到的“伟大的挫折”,讲一讲这个挫折是什么、它为何“伟大”(例如它使得我在哪些方面变得更好了)。分享完自己的故事,也可以请孩子分享他所敬佩的人(如科学家、运动员)经历过的挫折,以及如何克服挫折取得成功。这些故事的目的一样,都是让孩子接纳挫折、形成客观的认知——挫折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而且不全是坏事。
●认知重评——
从“这件事为什么偏偏发生在我身上?”到“这件事能教给我什么?”
当孩子真正遇到挫折时,家长可能会有点失望——平时的接纳教育好像都没发生过,孩子仍然显得如临大敌、情绪崩溃、不知所措。其实这是正常的状态,家长需要接纳孩子此时的反应,毕竟从“知道”到“做到”是有一段距离的。
当孩子处于情绪中时,家长需要首先帮助孩子觉察并处理情绪,可以用“你现在感觉怎么样?”等问题来启动孩子对于自己当下情绪状态的觉察;然后帮助孩子采用如深呼吸、运动、听音乐甚至大哭的办法,来合理宣泄这些情绪。
在情绪的乌云过境之后,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进行“认知重评”,即把孩子的思维从“这件事为什么偏偏发生在我身上?”转换为“这件事想教给我什么?”这样的思维转换可以通过亲子之间的沟通来实现;如果孩子暂时还不愿意和家长分享的话,也可以让他(她)自己填写这个表格:
●积极应对——
接受现实,“智慧”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和行动力
当孩子跨过情绪和思维的关卡,能够用相对客观、平静的方式看待挫折后,就来到了行动层面——如何才能有效地应对和解决问题?来自新西兰的心理学家露西·霍恩(LucyHone)在以心理弹性为主题的演讲中提到:“心理弹性强的人很善于选择他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哪里。他们根据事实来评估情况,聚焦在他们可以改变的事情上,并接受他们无法改变的事。”
家长需要协助孩子做这道“选择题”,即分辨挫折的哪些部分是无法改变的、哪些部分是可以改变的,然后帮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做出有效的行动。例如,孩子在钢琴比赛中没有取得理想的名次,那么比赛的结果就是无法改变的部分;但是,思考比赛中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然后勤加练习,从而在下次机会中表现更好,则是可以主动把握的部分。父母可和孩子继续填写表格,梳理思路:
●支持系统——
搭建家庭支持系统,为孩子织造心理“救生网”
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建立一种安全、宽容、亲密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从心底里建立起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这样的氛围就像一张无形的“救生网”,可以在孩子遇到挫折甚至极端情况时,起到关键性的保护作用。
具体来讲,家长平时应当对孩子犯错给予一定的包容度,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我都可以和爸爸妈妈说”。生活中常会有这样的例子,孩子在外面遇到了重大挫折后,不敢让家长知道,因为他们害怕家长会认定是自己的错,甚至责骂自己。因此,当发生“坏事”时,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孩子和自己交流:
一个充满爱和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是孩子内心安全温暖的港湾。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不会羞于和家长谈论自己遇到的挫折,也能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去寻求来自家长的建议和帮助。这些都是孩子成功应对挫折、建立强大心理弹性的必要因素。
心理学研究也曾证明,心理弹性就像肌肉一样,是可以被锻炼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认为,良好的心理弹性,是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抵抗力的必要手段。而生活中处处用得到心理弹性,也处处都是培养心理弹性的好机会。所以,建议家长们在学习这些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在实际中去发现更多让孩子心理变得有“弹性”的好方法。毕竟,孩子的一生要由他们自己来走,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才是家长送给孩子的一份受益终身的礼物。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学业坚韧性项目组成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