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期间,有关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新闻被频频爆出,值得细细咂摸。
据《潇湘晨报》报道,十一期间,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游客爆棚。由于一些千年佛像紧邻过道,许多游客伸手触摸,甚至还有小孩钻进护栏拍照,令不少佛像都被摸出了包浆。另有多家媒体报道,10月4日在海南海口龙华区某影城,一位家长带两个小朋友看电影,影厅当时的场次只售出三张票。第二天发现银幕有问题,上面有很多脚印。监控显示,电影放映时,两个小朋友轮番脚踢银幕。让人气愤的是,监控里没有看到家长有任何制止行为。
每到假期,有关游客随地扔垃圾、把景区当采摘园、不遵守景区规定等经常可见报端;一些家长任由“熊孩子”释放天性、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破坏公共设施等也总是不绝于耳。其实,不只在假期,平日里这类不文明行为也并不鲜见,只不过因假期人群集中,叠加效应之下,更容易引来媒体关注。不文明行为被爆出后,不少网友义愤填膺,怒其不争,且批评往往很到位,如“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家长本身就不自觉,孩子自然有样学样”。尽管批评很及时,认识很深刻,遗憾的是,与“熊孩子”及其家长有关的诸多不文明行为,依然屡见不鲜,周而复始,无穷尽也。
分析个中原因,一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偶尔放纵一下,不遵守规则是小事一桩,长大后自然会变好,“毕竟还是个孩子”;二是有的家长属于无教育意识或反应慢半拍,即没有预见到孩子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自然谈不上及时制止。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不可取的,毕竟优良品行不可能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后再去塑造,相反需要从小培养,从生活点滴中学习,在幼年时就该在孩子心中埋下谦恭礼让、遵纪守法的种子,如此才使之不会轻易做出各种不文明行为,长成父母所期待的美好模样。
而做到这一点,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责无旁贷,必须义不容辞地为孩子上好良好品行养成第一课。这需要广大父母有自省意识,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如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是否做到了长期关注,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引导得是否到位。同时,父母要以孩子为镜,时刻为其做好表率,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的榜样作用即在于此。综观那些真正优秀的父母,在家里往往是勤做家务,孝敬老人,有着勤俭节约、热爱学习的好品质;在外面则举止得体,遵守规则,与他人心平气和沟通,踏踏实实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每个成人都是教育者,多一些自省,少一些“放飞自我”,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久而久之促成一个家庭的和谐,并为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目前正在热映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其中一幕很让人感动。在《回乡之路》片段中,小学生在讲台上作演讲时,坦陈自己想成为乔树林那样为了改变家乡而辛苦付出、不计个人回报的人,而乔树林的内心世界显然又深受老师高妈妈的影响。热爱家乡,就去建设她,教育孩子也好,塑造孩子良好品行也好,很多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成人如何选择、如何行动以及做了什么,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幼年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家庭是孩子品行塑造的主阵地,家庭教育做好了,孩子未来更可能自觉遵纪守法,努力发展自我,这个社会才有望变得欣欣向荣,更有希望。如果说培养优秀的下一代靠的是教育的力量,那么家庭教育一马当先,大有可为。学校教育与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培育一代新人之大业即能有效达成。相反,如果学校和家庭均将孩子学业成绩看得大过一切,过于注重应试,而忽视了规则意识、社会规范、集体意识和责任担当等品质的培养,孩子其实难以成才。
教育的成功,首先体现在品德上的诚信友善、行为上的谨言慎行、思想上的奋进创新。家校携手,多在孩子的优良品行上花心思,下力气,通过主题教育和榜样示范等途径,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各个角落,各种不文明行为将变得越来越少,遵守公序良俗、尊师重教、爱国爱家等将蔚然成风,蔚为大观,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将不断涌现。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