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准确理解制止校园餐饮浪费工作的政策内涵,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出实招、重实效,做在细处、落在实处,力戒消极应付心态,狠刹形式主义歪风,确保制止校园餐饮浪费工作不走偏、不走样,真正形成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的长效机制。
上月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从现实反馈看,该方案施行以来,各地各校迅速行动,把勤俭节约教育内容融入到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新生军训、校规校纪教育等活动中。从遍地开花的宣传标语,到丰富多彩的反浪费活动,再到触动人心的警示教育,节约教育在校园内有声有色,效果初显。
但不能回避的是,一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走偏了、跑歪了,陷入了误区。诚如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所提及的,个别地方和学校认识不准确,理解不到位,出现了要求学生“背诵餐歌打卡”“浪费一粒米做一道选择题”等形式主义做法。所谓的“背诵餐歌打卡”是这样的——据此前媒体报道,江西省南昌某小学家长称学校要求,从9月11日起连续21天,每名同学在家中用完晚餐后,手持吃完的“光盘”,背诵《用餐礼仪歌》,并拍摄15秒内的视频,由家长每天发朋友圈打卡,在班级群提交截图。
稍加辨析即知,这样的做法是不折不扣的形式主义,不仅毫无意义,还会激起学生和家长的反感。也许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不对,容易引起抵触,自然也谈不上成效。其实,在个别学校,类似的形式主义并不少见。究其因,一方面与“认识不准确、理解不到位”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急于求成或惯于做表面文章有关,对相关要求不是不执行,而是止于完成任务。为此,要么浮皮潦草,要么热衷于搞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动作,折腾老师的同时,还折腾了学生及其家长。
形式主义要不得,其危害无须赘言。制止校园餐饮浪费,除了反对形式主义,更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让勤俭节约成为广大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从根本上解决校园餐饮浪费问题。
制止校园餐饮浪费,单纯喊口号,不可能让学生入耳入心。在倡导学生节约之前,老师有没有当好榜样?学校负责人有没有以身作则?学校有没有心思做长期文章,而不只是应付上面要求?再比如,相关学校有没有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工作举措?此外,一些学校食堂饭菜或营养餐难以下咽,能不能有效解决?在批评学生之前,学校有没有反躬自省?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研究制定的《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提升食堂管理水平”,其中包括改进菜品口味,通过菜品创新、传统节日食品和风味小吃进校园,建立符合师生多样化口味的餐饮保障体系。各级学生营养办要指导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学校加强供餐管理,提高供餐质量。各地各校应该牢记心头,认真遵循这些要求。
从根本上说,制止校园餐饮浪费,重在培育校园节约文化。而这种培育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常抓不懈,分阶段进行。正因为费时费力,一些学校才投机取巧,大搞形式主义。这就给监管部门提个醒,要想最大程度消除制止校园餐饮浪费中的形式主义,非加大精准监督力度不可。比如,将教育系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情况纳入省级政府履职评价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验收,将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勤俭节约宣传教育、建立长效机制情况作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的重要内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监督,对形式主义露头就打,对工作求真务实的及时表扬。
形式主义与校园节约并不兼容,它之所以潜滋暗长,甚至招摇于世,问题出在人身上。遏制乃至消除形式主义,也需要从盯住人入手。说一千道一万,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是治本之策。除了深入分析产生原因、对症下药之外,更需要建立落实奖惩制度、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推动学校餐饮节约工作长期持续有效开展。总结行动中的成熟经验做法,固化提升为制度规定、标准规范,校园节约才能蔚然成风。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