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一个连出租车都没有的深度贫困县——云南省绿春县,却花了2亿元修建了一所中学,成为日前舆论热议的一个话题。可能有人认为,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财政收入相对有限,投入2亿元巨资办校似乎不理性,也没必要。笔者则以为,投资于教育、投资于人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应该大力鼓励支持贫困地区兴学重教。
诚然,单从经济角度考虑,投资办学短期内很难有丰厚的经济效益,远不如投入某些经济产业见效快。相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来说,贫困地区在财政收入上较为捉襟见肘,能够挤出资金兴学办教育,极其不容易。何况教育经费投入远不止建几栋校舍那么简单,后续还有教学设备设施、后勤保障等一系列投入。但抛开经济层面的考虑,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个县城在此之前都没有一所完全高中,也很难想象。在办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大量优秀生源流失,当地一些家长对“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和信心也明显不足。随着办学条件改善而带来的教育状况的改变,远非短期的经济效益可比。如果只看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无疑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在去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中国教育多年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一切都源于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持续不断地增加投入。从2012年开始,我国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的目标,截至目前,已连续七年保持在这一水平上。可以说,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区域发展来说,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贫困地区兴学重教,是落实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对贫困地区来说,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兴学办教育,应该说是一种难得的远见。但这些教育经费用在什么地方,究竟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还是高中教育?从理论上来讲,需要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人民群众对这所新高中予以了充分肯定,认为给当地孩子们带来了走出大山的希望。显然这所高中的兴起,改变了当地教育生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的关切。今年7月,笔者正好到云南省调研,从了解的情况来看,许多地方的确存在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稀缺问题,办优质高中成为边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教育新期待。在推动高中教育普及化、特色化、多样化和优质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普遍希望更多优质高中教育的供给。事实上,在我国中部一些省份,或多或少也存在类似情况。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实现脱贫。对于偏远贫困地区来说,打赢脱贫攻坚战,扶持经济产业发展固然重要,但扶智、扶教同样重要。这样的典型例子有很多。相关单位在对口支援云南省芒市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聚焦“志智”双扶,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教育扶贫有关的教育规划、教师培训、学生资助、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工作的助力,芒市成为云南省首批摘帽脱贫的十五个县市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扶贫对于贫困地区早日脱贫并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价值。
投资修建校舍教室,只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条件。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借助发达地区和对口扶贫支援单位的帮扶,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培养或引进一批优秀师资,优化教育结构以及提供相应政策和制度保障,推动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实现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