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是全球教育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下,教育不仅要关注自身,更要学会向外看,而且要看得远。今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要求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绕不开对全球素养这一概念的认知和理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围绕全球素养的概念、评价方式及其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于2018年在全球范围内对全球素养进行测评,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对全球素养的大讨论。全球素养的培养,对于我国教育面向未来的改革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趋势。
全球素养如何理解
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提出:“全球素养是能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视角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者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互动,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
这一定义,将全球素养划分为四个维度:一是具备分析具有当地、全球和跨文化影响重要议题和形势的能力;二是能够理解和欣赏其他个体视角和世界观;三是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进行有效沟通;四是有意愿为增进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积极的行动。四个维度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全球素养的概念。
其中,维度一强调具备全球素养的个体能够根据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思维模式,运用高阶思维能力对当地、全球和跨文化的议题和趋势作出自己的判断;维度二强调具备全球素养的个体应能够超越自身的视角思考全球事务、他人的行为和观点;维度三强调具备全球素养的个体知晓其他文化的规范、互动方式,以开放、得体和有效的方式开展跨文化互动;维度四强调青少年作为全球化世界的成员,能够积极、负责任地对当地乃至全球事务产生影响。
全球素养四个维度密不可分,并为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四个要素所支撑。知识,是指有关世界和其他文化的知识,不仅包括当地文化、世界范围内的其他文化的知识,还包括文化共性、文化差异和文化联系的相关知识。技能,包括理解和采取相应行动的技能。具备全球素养的个体应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和分析信息,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能够换位思考、快速适应并有效化解矛盾。态度,是指开放、尊重的态度和全球意识。具备全球素养的个体应该怀着开放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背景者,对双方的文化差异持尊重态度,并且具备全球意识。价值观,是指尊重差异的价值观。具备全球素养的个体不仅对文化多样性持积极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还应将追求人类的基本权利、追求文化多样性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
全球素养如何测评
PISA2018采用聚焦于“全球理解”认知测试和背景问卷两种方式测评全球素养。“全球理解”认知测试衡量了全球素养的全部四个维度,主要关注全球素养所应具备的背景知识和认知技能;背景问卷则通过一系列自我报告题目,收集学生关于全球议题和跨文化知识、认知和交往技能以及开放态度等信息。此外,PISA2018还向校长和教师发放背景问卷了解学校和课堂实施全球素养活动的有关信息。由于价值观涉及个体深层次的想法和观念,在实践中不易操作,故PISA2018不包含对个体价值观的评价。
PISA2018认为,尽管全球和跨文化议题不断变化,但仍然存在任何文化背景的个体都应该了解的“宏大议题”。因此,在“全球理解”认知测试单元的内容中,包括了文化与跨文化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和相互依赖、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机构、冲突和人权4个内容域与11个子内容域的内容。
PISA2018通过设置任务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来激发学生的测试参与度、提高测评的有效性。学生在PISA2018“全球理解”认知测试中常扮演以下四种角色:研究者、报告者、团队参与者和辩论者。每个场景涉及内容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所占比例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中低难度的题项占比较大,高难度的题项不多。测评采用基于情境的开放式应答项目和封闭式问题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评价标准里不同表现和水平进行评分。
PISA2018背景问卷则涉及对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知识、跨文化沟通能力、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开放态度、尊重态度、全球意识的评价。
由于PISA测试对于更深层次的社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衡量较少涉及,因此,PISA并不能代替学校、教师对学生全球素养的形成性评估。
全球素养教育如何行动
全球素养不仅能教,而且可教。教师、学校和教育系统在发展学生全球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教师层面,培养学生的全球素养既可以通过独立开设全球素养课程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在传统课程体系中融入全球和跨文化视角来实现。教师在已有课程中融入全球视角时,应该厘清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样的议题和技能最重要,通过课程学生应取得什么样的进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进步,以及如何评价学生进步等。除了将全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教师还应在课堂范围内建设平等、尊重、包容、自由的文化氛围;变革教学方法,采用有助于学生参与、主动思考、自由表达的新兴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全球素养。
在学校层面,可从以下五方面培养学生的全球素养:一是在愿景、文化和使命中突出全球素养理念。学校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全球素养文化,将学校全球素养的文化和使命转变为学生的培养目标。二是开发全球素养课程,开展全球素养教学和评估。鼓励教师关注具有当地和全球意义的关键议题,鼓励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综合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方式,将外语课程作为联系其他学科、促进学生参与的重要纽带,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三是为全球学习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学校应为学生创设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与不同文化背景者开展跨文化沟通。四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学校应该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致力于为教师开展全球素养教学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支持教师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能力。五是与家庭和社区建立密切联系。与学生家长、高校、博物馆、文化团体等的合作,有助于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全球素养活动。
在教育系统层面,可以采取为教师提供全球素养专业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动世界语言改革、为学生参与全球和跨文化活动提供支持等方式,促进学生全球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师、学校管理者的全球素养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健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完善教师培训课程、培训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各学校与各高校教育学院开展培训合作,为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和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在线语言学习,鼓励从不同国家招聘专业的语言教师,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等。此外,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帮助区域内学校与其他国家的学校、政府部门开展有效沟通,建立合作机制,支持两地学校和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帮助教师通过课堂参与国际合作,增加学生参加国际课程和世界语言学习项目的机会。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本文根据刘宝存在2020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