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跳绳培训班在不少城市十分火爆,据报道“一对多”的大课得200元一节,“一对一”则能飙涨到2000元。
虽然大家对泛滥的各色培训班早已见怪不怪,但“跳绳班”能如此之火、如此之贵还是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毕竟在大家看来,跳绳谈不上难度,都是小时候跳着跳着就会了。然而眼下,这一简单运动却俨然成了一项需要精修的专业技能。原因就在于,随着被列入小学体育测试,“1分钟跳绳”成了一些家长眼中的必争之地。以一年级为例,“国标”及格要求是17个,男女生满分标准分别为109个和117个,此外每多跳2个还可额外获得1分。尽管及格线并不苛刻,可在家长看来,及格远远不够,甚至跳到满分也就马马虎虎,拿到加分才最好不过……层层加码之下,本为提升体质的运动项目,被牢牢套上了应试比拼的枷锁。
不知何时起,“考试-报班”成为一种教育逻辑。无论面对什么科目、项目,出于超前或追赶的意图,又或为了培养特长、给评优加分,无数家长把“宝”压到培训班上,将之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捷径,恨不得今天报班明天就出成绩。市面上培训班的范畴也从学业主科,一路延展到方方面面,似乎孩子不报班就学不下东西,一步慢就会步步输。你追我赶,焦虑涌动,功利思维越来越重,强大的“剧场效应”下,更多家长被裹挟其中,根本辨别不清真实需求与被炒作出的需求,只能报班以求心安。
然而,孩子的成长自有其规律,个人的兴趣爱好也并不相同。就拿跳绳来说,孩子学得有快有慢,跳得有多有少,这跟孩子的生长发育阶段相关。非要脱离成长规律拔苗助长,非要每条赛道都抢先一步多加两分,非要以某种僵化的标准塑造孩子,家长必然陷入深深焦虑之中,孩子也会跟着压力山大。事实上,很多科目、项目,在教学要求之外,也是希望能增加家长和孩子共处的机会,共同运动、亲子阅读,这样的陪伴,可能远比推向社会、完全以分数为导向的速成班更能滋养孩子的成长。
人生并非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旅程,沿途的风景和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别把成功理解得太过狭隘,别总在教育焦虑里打滚,不仅能省得老被“割韭菜”、交“智商税”,还可能收获别样的惊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