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每周二晚上的敦煌壁画临摹选修课成了众多学子热捧的“网红课”,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门网红课是如何产生的?在西北师大有什么样的“土壤”?又折射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近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访了这座黄河之滨的百年学府。
载体:教学活动融入艺术体验
走进西北师大校园,冬日的水塔山多了几分宁静,少了些许喧嚣。水塔山下,“敦煌画派”研究与创作中心在美术学院的落地,让该院传承和发扬敦煌文化的担子又重了一分。
美术学院院长王玉芳告诉记者,西北师范大学始终将美育教育作为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德育引领美育、以美育赋能德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为高校做好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西北师大的美育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作为距离敦煌石窟最近的百年学府,西北师范大学在敦煌艺术研究、教学、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在培养敦煌艺术教学与创作专门人才的同时,不断推进敦煌艺术品牌建设。
这学期,每周二晚的敦煌壁画临摹选修课吸引了众多学子,《飞天》《九色鹿》等以往只能在壁画上见到的场景,如今也出现在了学生的笔下。调胶矾,刷土、蛤粉,勾线,上色,不再是美术生的“专利”,这已经成为选修课上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特殊体验,每一道程序都饱含着学生对敦煌文化的钦羡和认可。
优质的课程最直接受益者便是学生,2018级绘画国画班的谈玉香就是其中一位,她选择临摹的作品是《药师佛》,“敦煌壁画表现出的不仅是美学价值,更是他背后的文化信仰和期许。”谈玉香说,“以《药师佛》为例,他要表现的不仅是线条、技法、色彩等艺术方面高超的手法,也是在当时医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健康的向往和期待。”
“敦煌壮士抱戈泣,四面胡笳声转急。”曾经布满战乱之殇的荒夷边塞,如今已成为莘莘学子心驰神往的艺术圣地,而将敦煌壁画“搬进”课堂,学生们得到的不仅是艺术的熏陶,更是文化的认同。
“一方面,莫高窟的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需要有人了解、学习,发扬光大,而且,敦煌莫高窟在甘肃,我们临摹壁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谈及当初开设这门课的初衷,美术学院老师宋丽娜这样说。
创新:传统文化迸发商业价值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俊宗表示。
说起该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就不得不提甘肃睒子本生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这是由该校创新创业学院成功孵化、学生自己做法人,以打造敦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公司,创作的泥板画(又称山河板)将敦煌传统艺术文化复刻,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深受市场欢迎。
毕业于该校敦煌学院动画专业的畅东兴就是这个公司的负责人,据他介绍,泥板画制作需经历大概10个工序,主体由五合板、亚麻布、泥土等材质制作而成,泥土取自莫高窟三危山下宕泉河畔的澄板土,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其绘画基底和莫高窟壁画绘制手法差异不大,产品规格与画面内容也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
“学生在创作之前,首先自己要了解这个作品本身的内涵及背后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让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商业价值的艺术作品,用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出来,让敦煌艺术更易传播与推广。”该校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慕小军表示。
如今,以敦煌传统文化为依托,敦煌泥板壁画、敦煌十二生肖绘画等特色文化产品已经成功走出校门,甚至还作为“校礼”,送到台湾的一些合作高校及国外部分孔子学院。“让全球各地的学者和民众更进一步、更直观、更便捷地了解敦煌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小军说。而这,只是众多创新项目的缩影,敦煌艺术不仅成了创造商业价值的“领头羊”,也让在传统文化中挖掘商业价值的其他创新创业项目看到了希望、有了依托。
核心:整合资源以加强美育教育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和内容,将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作为促进学校美育教学的核心。而“打铁还需自身硬”,为加强美育教育,西北师范大学则不断整合各方资源,下大力气增强自身实力。
“一方面,创作人员分散,画院、高校以及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在以敦煌为基础来创作,但是却没有一个平台将这些创作力量整合起来。另一方面,一些画家实践能力强,但理论研究较少;专门的理论研究人才则从历史和文化角度出发,集中在敦煌绘画的源流、风格及传播等方面,而对于当下如何创新和发展则涉及较少。”王玉芳表示,这是目前敦煌艺术研究发展的“瓶颈”。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西北师范大学以本校敦煌艺术、敦煌学研究等为基础,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整合历史、人文、哲学等多方面的学科资源,联合全省乃至全国敦煌艺术研究、创作力量。最终,“敦煌画派”研究与创作中心应运而生。该项目将通过“机构开放、分工协作、多元互动、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资源共享、分工协作,有序进行学术研究交流和美术创作。
而早在2018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敦煌艺术”传承基地已在西北师范大学落地,该基地围绕教育部相关要求,以落实“五育”并举和立德树人为宗旨,引领广大师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敦煌画派’研究与创作中心将以此为平台,着眼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理论与实践相互补、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培养具有传统学养、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的敦煌文化传承者、传播者和创新创造人才。”王玉芳表示。
(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赵媛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