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从越办越垮到越办越好、生源大面积回流,城镇“大班额”问题得到化解;教师平均年龄大幅下降、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教育质量显著上升,乡村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笔者近日在湖南南县采访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情况,看到很多令人欣慰的变化。这些变化,缘于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乡村学校建设彻底改善办学条件、大量补充年轻教师、通过集团化办学等手段帮扶乡村薄弱学校等系列措施。
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农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拉大,很多村民舍近求远往城镇小学挤,不仅加剧了城镇学位紧张,导致“大班额”“大校额”问题突出,也增加了老百姓的经济压力。教学质量下降、生源持续流出,也导致乡村教师失去发展根基,乡村学校更难留住优秀教师,继而形成了教育质量继续下降、生源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由此,很多乡村学校不得不面临被撤并的命运,村民就近上学成为空谈,教育公平亦受到损害。
笔者在南县所见,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距离南县县城50多公里的厂窖幸福完小,是当地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之一,学生回流之后有140多名学生。在2020年第二学期的全县调研考试中,五年级获得全县第一的成绩。学习成绩并不是评判教育质量的唯一依据,但是一所地址位置最偏远、以留守儿童为主的乡村薄弱学校,能斩获全县第一,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讲,都非常不容易。这个班的成绩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缘于两位年轻教师的辛勤付出。袁星、金娟两名“90后”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小组互动模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意识,夯实了孩子们的基础知识,通过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法,因材施教,提高了课堂效率。
虽然农村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不如城里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天赋并不一定比城里的孩子差。当他们遇到优秀、敬业的老师,学习兴趣被激发、潜能得到释放,便能展现自己的风采。不仅在幸福完小,笔者走访所见,其他几所乡村学校,在师资新旧交替大换血、师资队伍水平提高之后,教学质量也都显著提升。这些变化,不唯南县,其实也是近年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师资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差距最关键的因素,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蓬勃发展的引路人。年轻教师们善于使用各种教育信息化工具,更愿意接受前沿教育理念,更有激情去探索教育教学方法,这是他们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独特优势。面对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面对教育深度变革趋势,大量年轻教师加入乡村学校,不仅为乡村学校带来了生机活力,也为乡村学校带来了变轨超车、快速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契机。大量年轻的教师投身乡村教育事业,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教育发展的前途和希望。
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进入乡村学校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常态,但教龄较短、从教经验相对不足也是他们的劣势所在。年轻教师们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敬业奉献、干劲十足,有接受教育新理念、探索教育方式方法的激情和动力,有强烈的职业发展需求,可是由于经费不足、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他们所能获得教育培训的机会并不多,高水平的培训更少。这直接制约了他们接触前沿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的可能性,限制了年轻教师的职业成长空间,也影响广大乡村教师职业成就感、幸福感的获得,影响了他们扎根乡村教育的意愿。
乡村学校环境较为艰苦是不争的事实,也是留人难的重要原因。对于年轻人来说,改善待遇和生活条件固然重要,但个人职业成长需求更为强烈。如果能够让年轻教师在职业发展上获得更大的空间,有更强的职业成就感,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环境的不足,更好稳定乡村教师队伍。
加强乡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关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进一步改善乡村教师待遇、生活条件,还必须满腔热情支持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在当前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的当下,应该进一步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增加教师培训经费,让更多年轻乡村教师获得接受高质量教师培训的机会和资源;在教师培训名额分配上,要重点向边远农村地区的年轻教师倾斜;在教师培训形式上,要结合乡村教师特点,不断创新、丰富教师培训形式;在教师培训内容上,要直面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深度变革的发展趋势,直面年轻乡村教师的教学和成长需要,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更富前瞻性、更接地气的高水平教育培训助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也要对乡村年轻教师倾斜,要给年轻教师更多信任和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机会。
(作者系本报记者)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