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发布《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了导师指导行为“十不得”,为导师指导行为划定底线。底线一旦触及,将启动责任追究机制,涉事导师、学位点等都会受影响。
多少年来,高校导师一直是受人尊敬的群体,是学生尊崇的对象,是让人仰止的学术标杆。导师不仅凭专业知识指导研究生,也是政府问计咨询的对象,是指导企业的学术权威,是百姓信任的专家。诸多光环的加持,让本应更加精进专业学问的导师中的极少数人心态失衡。近一段时间以来,高校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因科研、论文撰写甚至日常相处等出现矛盾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每每冲击着大众的眼球和神经。甚至发生了研究生死亡的极端事件。在国家对高校及科研人才大力投入,导师有越来越好的福利待遇和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的大背景下,极个别导师丧失育人初心,变得飘飘然,对科研、教学不再上心,言行失矩,师德师风失范,有的甚至滑向不法深渊受到法律制裁。这些都给整体向好的导师群体形象抹了黑,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导师的指导行为不是个人私事,理应受到约束。及时为导师的指导行为划定底线,是必然之举。“十不得”的发布,就是针对导学、道德、纪律等方面,对高校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行为划定底线,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基本规范。导师一旦触碰底线,面临的就是追究责任,情况严重的甚至将被取消导师资格直至清除出教师队伍。底线的划定,就是提醒导师,要对自身言行进行约束,再出现导学失矩失范,甚至违反道德、纪律等行为,面临的将是严肃处理。
底线已经划定。那些不安于指导研究生的,自我要求不高自律不严的导师,要重视“十不得”的底线,找回育人初心。人们最想看到的还是令人振奋、暖人心脾的消息,比如有了新的发明创造,或是攻克世界性难题,或是运用专业知识带领老百姓脱贫攻坚。师生和谐相处,文脉传承的感人情谊,尤其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即使是继续在科研道路上默默奋斗,按部就班做好指导研究生的工作,也是在尽为人师者的本分。对事无巨细让学生给自己跑腿购物,在学生毕业问题上有意设置障碍等,导师作为实施者,实在让人瞠目,以后更可能受到处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