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绿色发展的强劲势头,国内绿色债券发行量快速增长。据万得数据统计,截至本月7号,国内绿色债券存量余额达6690亿元。从发行节奏来看,11月累计发行27只绿色债券,发行规模328亿元。12月前7天,发行8只绿色债券,发行22亿元。面对绿色债券发行大潮,专家提醒要警惕一些债券玩概念,戴帽子,也就是所谓的“漂绿”现象。请听报道:
绿色债券由于有政策支持,融资利率要显著低于一般债券,这就吸引一些企业在发行债券时尽量往绿色债券上靠。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表示,国内绿色债券发行中名不副实的“漂绿”现象并不鲜见。
“绿色金融定义不清,各省市它都会基于自己的产业发展的一个需要和特征,来给绿色做一个界定,使得这个市场就标准林立,很多投资他就钻空子,因为绿色的资金成本低,所以先用绿色的名义先把资金盘下来,然后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面,他就可以把这绿色的资金来做其他的投资。”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李志青
在李志青看来,制定全国统一的绿色债券标准是杜绝“漂绿”现象的前提,而建立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全面信息披露制度是防范“漂绿”问题的重要手段。
“现在我们也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强制性的完全信息披露的制度框架,所以就产生了他披露给你信息都是绿色的,他没披露信息都是不是绿色的,是吧?让这个投资也变得有很多的漏洞。”
安永可持续发展主管 田苗苗
在安永可持续发展主管田苗苗看来,目前绿色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漂绿”现象也不见得都是发行企业主观故意行为:“到底我的项目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绿色项目,其实目前很多申请绿债的企业和机构本身也不是非常清楚。”
她建议,把绿色债券发行的标准和条件量化,这样就能大大压缩政策套利空间:“让企业在发行绿债之前,利用这些可量化的指标,结合它实际的测算,以及项目投产后实际的能源消耗来进行客观的对比,尽量杜绝‘漂绿’现象的发生。”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大数据与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刘凤委
这就要求发行绿债的企业对碳减排做全面核算。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大数据与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凤委教授介绍,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已经无法胜任,需要发挥管理会计作用,对碳减排等非货币计量的信息进行核算:
“当我们把这种治理的压力传导给企业以后,那么企业毫无疑问,尤其是一些高排放的企业,我们还是要通过管理会计这个工具,能够很好的把低碳的发展的战略能给它落地。”
财政部咨询专家、元年科技总裁 韩向东
财政部咨询专家、元年科技总裁韩向东透露,与碳减排相关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已经在探索中。
“碳的面向财务会计的准则上有一点点体现,但在整个管理会计的体系里面,财政部还没有出台碳足迹、碳资产、碳预算,后面我觉得这一块的不管从政策角度还是企业的实践角度,把碳的维度的一系列的工作体现在管理会计上,还有很大的工作的空间。”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俞承璋
编辑:朱颖
责任编辑:李书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