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27日电(孙竞)《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报告26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思路,一方面要在吸收国际优质教育理念的同时,坚守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要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阐释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正式提出并不断深化。这一理念以责任、公正、平等、自由、包容、和解、人性等为核心价值,倡导加强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借鉴。报告中提到,中国以学校为落脚点,从课程、师资到评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探索。同时,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实际推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报告指出,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中国学生的知识面广、基础扎实。中国的孩子对于国际社会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有着朴素的、普遍的好感。这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中国特色之一,也是优势之一。在此基础上,各地的中小学将学科渗透式的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有意识的发挥,形成了可圈可点的中国教育经验。
报告同时提到,中国国际理解教育领域的师资培训是以职后培训为主,同时教师实现海外跨文化体验的机遇也相对较少。鉴于师资力量对国际理解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师资培训应当成为未来国际理解教育的重点发展和投入领域。
报告提出对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四大发展倡议:一是倡议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和保障相关政策,引领发展方向;二是倡议非营利组织发挥独特优势,搭建资源平台,构建教育共同体;三是倡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资源支持;四是倡议学校深化实践,优化课程供给,多维并举,开拓创新。
据悉,《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由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BRCF)、全球化智库(CCG)与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联合发布。报告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成果和指标体系,结合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通过对学生进行调研与测评,总结分析出了中国学校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国际理解教育的展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