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岁末,中央都会召开一次高级别经济工作会议。这个会议将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定调第二年经济政策,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破天荒、头一回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对教育提出四道“必答题”: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
一年来,向“减负”攻坚,给择校“降温”,为班额“消肿”,幼有所育迈向公益普惠,这些群众关切的问题得到了切实有效解决。
打好减负组合拳,课外“降温”校内“升温”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既是个新问题,也是个老问题,由于问题复杂、涉及面广,虽然“人人喊打”,但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今年2月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等,拉开了“减负”攻坚的序幕。
按“标本兼治、内外联动、堵疏结合、积极稳妥”的总体思路,教育部门加强与市场监管、民政、人社、应急管理等部门的协调,通过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清理规范竞赛活动、落实课后服务、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等系列举措,持续推进改革。
4月底前,全国各省份均出台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方案,明确了专项治理的时间表、路线图,全面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边摸排边整改。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安全隐患、无证无照、“超纲教学”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始“降温”。
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系统性文件,为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指明了方向。
截至12月12日,全国共摸排40万所校外培训机构,发现存在问题机构27.3万所,已整改24.8万所,整改完成率达90%。广东、西藏、广西等14地整改完成率达到95%,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同时,全国统一的集规范、监管、举报、服务于一体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已上线,将陆续公布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等信息。校外培训机构正在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为减轻中小学生参加竞赛活动产生的负担,2月,教育部发出公告,对规范竞赛管理提出了明确管理权限、重新登记核准、严格组织实施等六方面举措,查处一批违规竞赛活动。为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对竞赛的申报、认定、举办和日常监管作出详细规定。当前,教育部正在进行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的清理认定工作。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解决“三点半难题”,让学生在学校“吃饱吃好”,是减负的根本。推动各地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教师激励政策,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一年来,在这场与校外培训机构的角力中,学校教育逐渐占了上风。
据统计,北京、浙江等13个省份已出台课后服务实施办法;南京、杭州等18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印发了具体实施意见;北京、天津、济南等城市已基本实现城区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24个大城市近七成小学开展了课后服务。
为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以及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有关意见,积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努力在发展素质教育上取得新突破,切实提高中小学校育人水平。
坚决遏制“择校热”,多措并举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原想今年招400名学生就是突破,没想到网上报名爆满,超过800人,我办学的信心更足了。”今年招生季,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第五中学校长李培忠欣喜地说,尽管学校设计了12个班660个学位,但往年招生情况最好时也才招了230名学生,今年初一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飞跃。
改变源自今年延安中小学招生入学制度改革。根据《延安市2018年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义务教育招生工作严格实行“属地管理、以县为主、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并以此作为解决大班额、择校热等教育突出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学位供给,规范招生入学秩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这是过去一年来各地把群众身边的学校办好、办得有特色的一个小小切面。事实上,经过综合治理、综合施策,全国24个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8%。
为给择校热降温,教育部痛下决心,采取多项措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配套政策。在前几年推进重点大城市免试就近入学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所有地市、县(区)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覆盖。对热点公办学校实行多校划片、随机派位入学。
北京作为曾经择校问题严重的热点城市,其免试就近入学具有政策的标杆意义。“今年北京100%的公办小学和初中划片就近入学,小学和初中就近入学比例分别保持在99%和96%以上。”北京市教委副巡视员冯洪荣介绍说。
实际上,北京市每一个百分点的进步都来之不易。2014年取消共建入学,2017年取消推优入学,2018年各区招收特长生比例严格控制在本区初中招生计划的4%以内,2019年将取消特长生招生。城六区逐步降低公办学校寄宿招生数量和比例,到2020年寄宿招生将实行登记派位入学。
择校热的根源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曾经每年招生,名校“撑不下”、普通学校“吃不饱”的现象在南京城区也时有发生。
与其他地方“输血”式补强薄弱学校的老路子不同,南京探索建立了区域“以学定教、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从关注“优分人数”向关注合格率、低分率、均分转变,重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有效性,变“输血”为“造血”。
如今,各地广泛采取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普遍将50%以上的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至区域内初中,扩大薄弱初中和农村初中学生升学机会。实行均衡编班,合理配置班级生源、师资,避免择班、择师问题。
第三方评估机构对10个大城市2万名学生和7万名新生家长的调查显示,97.5%的新入学学生对就读学校表示满意,83%的家长认为近两年当地招生入学工作有明显改进,突出感受是入学机会更加公平,跨区域择校、“共建生”择校、择校乱收费、无学籍招生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对招生入学工作满意度进一步提升、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破题“城挤乡弱”,大班额迎10年来最大降幅
河南义务教育学校数、在校生数均占全国总数的近十分之一,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大班额问题在2013年达到最高峰。
2014年以来,河南投入448亿元,完成新建、改扩建学校3539所,新增校舍面积2179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32万个,同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缓解了城镇学校入学压力。截至今年10月,河南大班额、超大班额分别比2013年减少了3.51万个和2.62万个。
河南省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的做法,是我国消除大班额、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提出“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的总体要求,各省份分别提出了工作目标任务,并指导各地以县为单位制定了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
今年,化解大班额取得显著成效,截至10月底,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为8.1%,超大班额比例为1.2%。大班额、超大班额数量比2017年减少了18.9%和48.7%,再次刷新纪录,成为近10年来最大的降幅。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年底基本消除超大班额的目标将如期实现。
控制大班额首先要把好源头关。今年2月,教育部在招生入学工作通知中明确要求,普通中小学起始年级按照不超过国家规定班额标准招生,严格控制存在大班额、大校额学校的招生计划,防止产生新的大班额。
为强化重点帮扶,今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发改委实施了“全面改薄”、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困难地区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促进地方合理布局学校,增加学位资源供给。
为使化解大班额工作切实推进,教育部加大了督查力度。上半年和下半年,分省份组织了两次以消除大班额为重点内容的专项督查,督促大班额突出的13个省份加大工作力度。同时向各省份通报2017年各地消除大班额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进展缓慢、工作任务较重的5省1市进行约谈,督促落实消除大班额任务。
曾因大班额、大校额现象突出,在2017年被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点名的河北涿州市,投资近3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9所,今年秋季开学,新增的9000个小学学位、3300个初中学位,让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彻底解决。
消除大班额的实质在于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一方面要有序扩大城镇学校的学位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增加吸引力,稳定乡村生源。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聚焦基层学校最迫切需求,提出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建设等六方面措施,成为加强乡村“两类学校”的重要抓手。
为确保如期平稳实现消除大班额工作目标,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大对大班额问题严重的贫困县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补齐乡村教育短板。
幼有所育,软硬并举啃下最硬“骨头”
下午4点,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在户外做着蛙跳游戏。教室里,一边,木偶剧在上演;另一边,小朋友们拿着缩小版非洲鼓,跟着节拍演奏,一片生机勃勃。这里是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佳乐幼儿园,一家普惠性民办园。
4年前,怀着做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想法,张荷梅投资了这家幼儿园。幼儿园从最初的青涩,走向活力四射,从当初要大声吆喝、卖力宣传,到如今成为市一类幼儿园、周边小区家长们竞相选择,张荷梅颇感自豪。在她看来,关键原因,在于历下区政府对于普惠性民办园的大力支持。
自2011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公办园、小区配套园、普惠性民办园,一直是山东学前教育发力的重点。今年5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率达到80%的目标。
今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既注重“硬件”建设,强化学前教育的规划和投入,也注重“软件”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既注重治标,破解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也强调治本,补齐制度短板,推进学前教育立法;既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办园,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也遏制过度逐利行为,分类治理无证办园……紧扣老百姓的关切,为从根本上破解“入园难”“入园贵”提供了有力保障。
9月开学季,走进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第二幼儿园,宽阔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开心地嬉闹。“如今,农村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鄠邑区教育局局长靳林林说。
而在7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全区公办幼儿园仅一所,每逢开学季,“入园难”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
鄠邑区的跨越,是陕西学前教育飞速发展的缩影。“一方面,建设公办幼儿园,尤以乡镇空白点、移民搬迁区、留守儿童集中区等为重点。”陕西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参与,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在各地努力下,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到2017年全国幼儿园共有25.5万所,在园幼儿4600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9.6%,比2012年提高了15.1个百分点,“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依据《意见》,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同时,要逐步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到2020年全国原则上达到50%。“我们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工作的难点是怎么提高普惠性资源的覆盖率,提高普惠水平。”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教育部提出双线提高的思路,一方面要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的比例;另一方面要提高普惠性民办园的比例,两条腿走路,尤其要把公办园的比例提高。
近年来,各地为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做了许多探索,也取得了较好成效。山东扩增资源总量,将学前教育工作成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贵州拓宽用人渠道,省政府规定每年新增公办幼儿专任教师5000人,各地竭尽全力打通事业编制通道向学前教育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