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要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为新时代构建一流的师范教育体系、促进教师教育振兴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开放化和大力实施“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师范院校如何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坚守师范特色、增强办学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当前,教师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作出了“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不够”的重要判断。从全国看,举办本专科师范教育的普通高校共有638所,其中师范院校181所。这些师范院校中,部属师范大学有6所,省属师范大学有40所,师范学院有70所,师范专科学校有65所。近年来,由于缺乏严格的师范类专业准入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教师教育培养院校发展较快,但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高水平师范大学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建设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推动师范院校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
首先,师范类专业结构有待调整。受到教师教育开放化、师范院校综合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部分师范院校不断压缩师范类专业设置,师范生数量有减少趋势。由于教师资格证政策的出台,大量研究型大学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获得教师职业资格,高等教育师范院校的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则不具有竞争优势。
其次,师范院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亟须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本完成了从中师、师专、师院和师大构成的“老三级”师范体系向大专、大本和研究生学历层次的师专、师院和师大“新三级”师范体系过渡,教师教育体系开放化格局初步形成,传统封闭的师范教育正式向开放的教师教育转型。然而,我国师范院校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综合性粗化、师范性弱化、应用性泛化等问题。在服务面向方面,师范教育的培养没有充分体现应用性;在人才培养方面,目标不够清晰,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的培养方案几乎雷同,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过于理论化,没有充分体现师范性。众多师范院校盲目趋同,过度追求所谓综合化,在教师教育上用心不专,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投入精力、人力和物力不够,淡化了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导致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师教育开放化的背景下,世界上很多国家围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通过提高生源质量、改革遴选标准、强化质量保障等措施,开展了一场以质量为中心的教师教育改革。一方面,对生源质量都提出了明确的量化要求,逐步提高师范生招生录取成绩,吸引成绩好、素质高的学生报考师范类专业,从源头上保障教师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十分重视教师的遴选标准。咨询顾问公司麦肯锡曾发表的教育改革政策报告提出,让最优秀的学生当教师。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进而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是借鉴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当前正大力实施的“双一流”建设,重新调整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对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给师范院校和师范类学科专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机遇。一方面,由于师范院校多是文理等基础学科,核心竞争力不强,很难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竞争,难以获得充足的教育经费和人才资源。另一方面,“双一流”建设赋予一流教师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流的教师资源来源于一流的教师教育。提升师范教育质量,是适应“双一流”建设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出现了高学历化,对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师范院校亟待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通过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毕业生,回应教育领域的迫切需要。
(作者系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处副处长)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