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成都市教育局近日出台《成都市特色化校名命名导则》,明确成都的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和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不得擅自在校名中使用“实验”“外语”“双语”“国际”等字样,需要以此冠名的,必须符合《导则》规定的条件。
成都规范校名,为何要对这几个名字下手?这里有深刻的现实根源。在各地中小学还普遍以数字命名的时代,出于探索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一些地方在个别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并在学校新名称中加入“实验”“外国语”“国际”等字样,以此凸显学校特色和差异化定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带有实验探索性质的学校相对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往往优异。因此社会上形成一种印象,凡是校名带这几个名词的,都是好学校。
但如果说当初改名还属无心插柳,如今一些学校一窝蜂地以此类名字命名,就有投机取巧做“标题党”之嫌。早前南方某沿海城市的学校掀起改名热潮,媒体统计仅用“实验”命名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就有38个。学校何以在起名上如此雷同?无非是希望用“高大上”的名字显示学校办学实力。“实验”“外语”已经经过历史考验,对家长和学生来说,有此校名往往就意味着质量保障。就在那个沿海城市,有家长听说学校改名为“实验中学”,第一反应是“学校是不是要变好了?”社会心理如此,学校焉能不知?一言以蔽之,改名就是提高学校“格调”和广开生源的法宝,自然会为学校热捧。
但倘若人人都这样想,给学校起名的意义就变味了。命名,本应是为了学校长远发展考虑,凸显教育特色,实现差异化办学,而不能仅仅为了图一时之利。更何况,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岂能是一个名字决定的?倘若家长和学生真的冲着这个名字来了,几年下来发现学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教育质量不过尔尔,风评传开,学校岂不是跳进自己挖的坑里?大众心理固然存在“以名识校”的倾向且一时难改,但在明知这种倾向有违理性的情况下,办学者不去纠正反去迎合,有违从教初心。
学校的命名、改名冲动,隐含了一些从教者急功近利的一面。纠正此类乱象,既需要办学者有定力,也需要有关部门加强规范引导和监督。本次成都出台的《导则》不厌其烦,从办学类型、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师资队伍、设施设备、校园文化、场地器材等方面,明确了实验类、外语类、艺术类等特色化校名的命名条件,不达标者不予审批通过,以及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督促学校紧紧围绕办学章程、申报方案及发展规划,切实推进特色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学校名副其实,取得办学实效”,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这提醒办学者,要把功夫花在真正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的地方,不要试图用花拳绣腿混淆视听。
梳理当今在国内赫赫有名的中小学,有几个是凭校名取胜的?大多数学校命名非常简朴,“地名+数字”的校名比比皆是。人们谈起这些学校,会说这所学校教学改革搞得好,或说那所学校体育教育做得棒。不是校名赋予了学校意义,而是学校赋予了校名意义,能长久留在人们视线中的,永远是学校的底子,是对教育初心的实践。教育最忌讳的就是急功近利,戒除浮躁心态,请从规范校名、不跟风不盲从开始。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