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但在实践中,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劳动教育评价影响着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改革和劳动教育质量提升。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加强劳动教育评价,深入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有利于全面系统地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切实保证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以诊断性评价规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既是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实施劳动教育之前,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等条件进行评估,以判断学校是否具备开展劳动教育的各项工作条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说说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遇,存在地位被弱化、实施被简化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因此,诊断性评价有利于规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保障劳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目标任务的核心载体。课程体系评价是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劳动教育的教材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等劳动教育国家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情况等进行评价。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必修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要求将劳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以此为参照开展课程体系评价,有利于夯实劳动教育的课程地位,构建规范化的课程体系,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教学体系是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教学体系评价是依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对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判。长沙市构建了“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教学体系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指标。基于此,通过对劳动教育的教学体系开展评价,有利于保障劳动教育的规范实施。
管理体系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实践中,有的学校把劳动当作惩戒学生的手段,有“劳”无“育”,忽视对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为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门要加强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价,将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为完善管理体系,构建督导评价制度,各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湖北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定期组织对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以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
以过程性评价激发劳动开展的持久动力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存在,对人类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他提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且,“社会生产劳动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活动,并且至少是人类可能通向自我发展和完善的主要途径。”同时,劳动是人类物质财富的来源,人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创造属于人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认为,“每个人必须从事一定的劳动,这是理所当然的。人类必须生活,这就要去工作,提供生活的资源。”虽然,劳动对人类本身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长期受到“唯考试”“唯分数”“唯文凭”的社会风气影响,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不想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甚至鄙视劳动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升学生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人人“想劳动、愿劳动、爱劳动”,要加强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不仅有利于发挥激励功能,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劳动过程开展积极的反思,从而更好地把握劳动技能,增进劳动情感。
实践中,静态、量化的评价是劳动教育的主要评价方式,比如,“劳动之星”是当前中小学校通常采用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通常以劳动的次数和时间等显性标准为依据,进行客观化、标准化评价。劳动是需要个体持续不断努力的实践过程。因此,静态的、量化的、客观化的评价往往不能反映劳动过程的全貌,而且也无法起到完整有效的激励作用。因此,《总体方案》提出,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过程性评价拓宽了劳动教育评价的领域,它并非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它是对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动机、劳动实施和劳动产品三位一体的评价。换言之,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劳动产品,还关注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劳动意志、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观等过程性的表现性要素。
开展劳动过程性评价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新出现的劳动评价系统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的有益探索。这一系统采用平板、手机、个人电脑、机器人等工具把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基地)等场所的劳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真实记录,同时通过问卷访谈、测评等方式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等劳动素养进行科学评价,并动态生成劳动质量监测报告。对学生的劳动过程开展监测与纪实评价,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以终结性评价监测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
劳动素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能力,也称功能性素养,即开展劳动的能力,具体包括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二是修养,也称目的性素养,即力量,表现为在劳动过程中所散发出的影响力或感染力,如劳动情感和劳动价值观等。劳动素养是衡量劳动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人劳动品质的重要体现。因此,《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
终结性评价是根据劳动教育的目标对劳动教育的达成度进行恰当的评价,是对劳动教育的效果进行价值评断。当然,采用终结性评价对劳动素养进行监测并不意味着以标准化测试的形式来衡量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状况,而是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基础,以定量评价为补充,全面客观地反映劳动教育实效;坚持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吸纳学生自身、教师、同伴、家长和服务对象等主体参与评价,以客观系统全面地反映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
开展劳动素养评价要建构完善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宗旨,以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教育目标为主要评价依据,结合综合素质档案分析,兼顾必修课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的评价结果既可以作为学生升学的重要依据,同时,可监测劳动教育的实施结果,及时完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劳动教育更高质量地开展。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本文系2021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浙江经验和推广路径研究”[21NDJC137YB]成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