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家孩子语文报的哪个辅导班啊……”下班回家的路上,女儿同学的妈妈打来电话,跟我聊了半个多小时关于报班、辅导孩子作业的各种问题,焦虑之情溢于言表。我安慰道:“放轻松点儿,咱们不能一直盯着她们啊!要慢慢放手。”“不行啊!我要是不盯着,她作业肯定完不成;我要是不给她报培训班,她的成绩肯定就落下了”……
上个月,清华大学的刘瑜老师发表了《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的演讲,某微信公众号起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清华教授刘瑜: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然后,一位“海淀胖爸爸”站出来说《清华女教授对不起,我们普通人配不上你的大道理》。不谋而合,中国人民大学的储殷老师在一篇《没人告诉家长,教育是用来社会分层的!》的文章中发出了一位“中产爸爸”的怒吼——“我们今天的教育怎么了?教育改革喊了这么多年,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家长的负担越来越重,社会的焦虑越来越明显……”
说实话,作为一个小学生的家长,面对当下的教育环境,理直气壮地说“我不焦虑”,或者佛系地说“静待花开”,是不可能的。面对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我们真正焦虑的应该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安放我们的焦虑?
据媒体报道,12月15日北京交通大学一名大三学生跳楼身亡。曝光的遗书,其中的一段内容发人深省——“二十年来我坚信做题是唯一出人头地的途径,我因此放弃了其他的方向,使得做题成为我唯一而且是最为突出的优势,并且相信这是唯一的正途……”我身边也有类似的“伤仲永”的案例:我老家一位朋友的孩子也通过“不懈的努力”(只埋头学习不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考上了清华,拿到通知书的时候,全家上下欢腾。结果这个学生进入大学脱离了高中期间天天被老师家长看管督促的环境,获得完全“自由”后,天天沉溺于电子游戏,结果导致最后科科亮红灯,入学一年后被学校劝退;我一位同学也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她同事的女儿考上了北大,大家都很羡慕她,结果后来这位同事说过一件事后大家就不再羡慕了——原来,这个女儿假期回家,给她妈妈带回一箱子没洗的内衣……
上面的3个例子虽然是个案,却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家长,我们真正该焦虑的不是她没报哪个辅导班可能被落下;她没上哪个兴趣班,又被别人甩下了几条街。说实话,我也为孩子报了辅导班,但报的是她需要的且不需要我接送的。兴趣班我也报,报的是她感兴趣的且离家近的。因为在路程上的来回折腾只会增加我的时间成本焦虑。所以,我现在真正焦虑的是,在我能够陪伴她的有生之年,面对现在和将来一直会存在的不确定性,我该教给她些什么?
一天下午,接女儿回家的路上,女儿开心地对我说:“妈妈,我数学考了100分!”我说:“真的呀,太好了!”女儿高兴地说:“妈妈,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数学了!”我也开心地说:“我太高兴了!宝贝儿,你知道吗?妈妈高兴不是因为你考了100分,而是因为你喜欢上数学了!数学是最有意思的,特别是你冥思苦想终于解出答案的那一刻,真是人间最大的快乐……”女儿兴奋地说:“妈妈,你说得太对了!我也是这种感觉!”……
所以,我也“鸡娃”,但“激”的不是她的分数,而是她对这门课程的热爱。因为一旦分数失去意义后,热爱仍能保持她对学习的兴趣,仍能让她找到学习的意义。所以,我焦虑的是,我们家长如何帮助引领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每个周末,我和孩子都有一个“家庭电影院”的安排,一起看一部电影。今年国庆期间,我们一起观看了励志影片《摔跤吧!爸爸》。我想通过看这部电影,让孩子感悟一个道理——做事一定要有毅力,肯吃苦、肯付出;另一方面,我也想让女儿看到,生活不是只有作业,作业之外,我们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其他事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所以,我们约定,她可以玩电子游戏(有时长限制),可以和同学约着出去玩(必须按时回家),可以吃垃圾食品(偶尔),可以发呆什么都不做……因为对孩子而言,玩过电子游戏了,感觉不过如此;吃过垃圾食品了,也就那味儿。
成长就是这样,家长越限制,孩子越渴望。而孩子一旦摆脱了家长的限制获得“自由”,就可能像被清华劝退的那个学生一样沉迷于电子游戏无法自拔。所以,我焦虑的是,我是否让她体验了生活的种种,是否让她学会了现在以及将来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
再回到文初所说的社会焦虑现状,特别是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因为如果整体的教育评价现状不改变,就很难让父母们不焦虑。好在国家层面目前很重视这一问题,今年10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针对现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痼疾,提出了“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教育评价原则,并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评价工作进行了重点任务部署。正如清华大学谢维和老师所言,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牛鼻子”与“指挥棒”,是教育发展的“方向盘”,直接关系到科学的教育观、人才的成长观、社会的选人用人观。
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静下心来理清我们真正焦虑的问题所在,并想办法安放我们的内心,遇到问题理性地起而行之。
(作者系教育学博士,单位系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