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发布重大考古成果,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刘家洼遗址发现周代诸侯大墓,可确定该遗址为芮国后期都城遗址。至此,芮国这个在历史上扑朔迷离的诸侯国的最后政治中心,经刘家洼遗址发掘得以确认,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
据了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刘家洼考古队在这里进行了两年的勘探与发掘,在遗址东区中部位置,发现了一个面积10余万平方米的城址。考古队在城址内采集到了陶鬲、盆、罐、豆、三足瓮等春秋时期陶器残片,还勘探出大量堆积的建筑材料,以此判断这里在当时应该是高等级人群居住区。
此外,在遗址的东、西两区,通过勘探发现了密集的普通居民区和墓地,已确认的墓地有4处,共210余座墓葬和多个车马坑,其中有两座带墓道的“中”字形大墓(M1与M2),还有一座不带墓道的大型墓葬(M3)。
两座“中”字形大墓均遭严重盗扰,人骨不存,出土随葬品众多。
M1被盗后残留各类随葬品总计240件(组),重要的包括彩绘木俑、铜簋、2组10件编磬、2套残存9件编钟,铜铎、漆木建鼓、铁矛、大玉戈等。M2保存状况相对较好,出土各类文物400件(组),主要有多件鼎、簋、盘,2套编钟编磬,以及钟虡、磬架,4件建鼓、1件陶埙。出土文物有1件疑似木质琴瑟类乐器,这种乐器此前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墓葬中并不多见。
据介绍,西周、春秋时期诸侯墓葬的乐器组合,基本都是青铜编钟、石编磬一套。但刘家洼“中”字形大墓的乐器组合均为编钟、编磬各两套,并配有多件建鼓、铜铙(钲)、陶埙等乐器,M3中出土的是五镈九钮,这种组合是目前所知春秋早期墓葬出土乐悬制度中的最高级别。
M2大墓特别惹人注意的还有1件长2米,宽1.3米的三栏床榻的遗存,四角加有青铜角饰,将中国使用床榻的历史提前到春秋早期。另有1件长约1.4米金首铜樽权杖,权杖头上有精美的蟠螭纹。
据刘家洼考古队领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纪委书记种建荣介绍,杖既是一种生活用具,也是一种象征身份和地位的装饰品。我国历代王朝,都有赐杖予老臣的惯例。不同身份的人,手杖的装饰和长度都各不相同。戏曲中,皇家使用的“龙头拐杖”,虽是道具,长度就和金杖差不多。“这个金的权杖头,应该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金的权杖头。”种建荣说。
此外,两座大墓出土大量车马器、兵器与少量玉器。最关键的是,M2椁室东北角建鼓铜柱套上刻有“芮公作器”的铭文,下面的1件铜戈上有“芮行人”铭文。考古队据此判断,此墓主当为春秋早中期的一位芮国国君。
M3大墓经考古队测量,其椁室与两座“中”字形大墓椁室大小相当。独特之处在于椁室四壁共有9个壁龛,每龛有一年轻女性殉葬。该墓虽然被盗,仍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器物。主要包括2件铸有“芮公”的同铭铜鼎、五镈九钮的编钟、大量的车马器,以及罕见木格漆绘墙围与1件漆器。但未发现任何兵器,考古队因此推测M3的墓主可能为M2墓主芮公的夫人。
据此,考古队结合遗址内的夯土建筑、城墙、壕沟、陶范和制陶等手工遗存,以及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等文化特征,青铜器礼器组合形式,青铜器铭文等综合分析,推测这里应当是一处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
从发现的210余座墓葬中看出,墓主人应该既有芮公,也有中小贵族或平民,这些墓葬都属于同时期的芮国墓葬。大墓出土的金首权杖、青铜鍑、铁矛以及部分中、小型墓所出土螺旋状金耳环、金手镯等饰物,充溢着浓厚的北方草原文化气息。“不同文化传统、族系背景的居民共用同一墓地的现象,揭示了芮国后期民族、文化融合的真实图景。”专家介绍。
刘家洼遗址位于陕西省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的鲁家河东岸塬边,邻沟而居,北距黄龙山约10公里。该遗址是2016年年底因被盗而发现的,追缴文物多达402件(组)。此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市、县相关文博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勘探和抢救性发掘。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个湮没了千年的周代封国渐渐显露真容。至此,继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之后,芮国后期的又一处都邑遗址被确认,这一考古发现对推动关中东部周代考古乃至周代历史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专家解析,处于黄河与洛河之间的渭北黄土台塬带的刘家洼遗址,是联结北方与关中以及与中原的重要通道,宗周与晋来往的交通要冲,秦与三晋争锋的重点区域,地理位置关键而重要。这里在西周属于抵近王朝北部边界的王畿地区,是王朝经略之地。东周时期则处于周戎之间、秦晋之交,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春秋时期,秦、晋长期在此交锋。(张哲浩、杨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