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中关村二小的操场上,同学们在冰球课上抢球。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行在即,目前筹备进展如何?昨日,记者从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二场记者会获悉,目前全市有室内滑冰场37处,室外53座滑冰场地、20家雪场,以及100所冰雪特色运动学校;拥有各类冰雪专业队伍28支,77人入选国家队或国家集训队。
已成立各类冰雪专业队28支
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孙学才在会上透露,北京冬奥会筹办目前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他表示,近年来北京广泛开展冰雪运动,设立了冬奥知识、冰雪运动知识大讲堂,并举办了四届“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2017年至2018年雪季,北京举办了市区级活动336项,吸引了502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
同时,筹办成立了北京市冰球、冰壶、滑冰、滑雪协会;组织了冬奥知识进校园活动,举办青少年冰雪赛事。其中,最突出的是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联赛,去年联赛中,29个俱乐部、162支队伍、2554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此外,还成立了4支青少年冰球队、1支滑雪队伍、107支区级冰雪运动队,注册运动员达4554名,为后备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竞技水平也在持续提高。孙学才说,北京在原来只有一支专业队的基础上,组建了16支北京冰雪专业队伍,包括俱乐部在内,共成立了各类冰雪专业队伍28支。
孙学才透露,北京有77人入选国家队或国家集训队,重点在花样滑冰、钢架雪车、雪橇、雪车和速度滑冰,“希望到2022年,有更多北京籍运动员入围中国代表团,在家门口发挥他们的技术水平,争取好的成绩。”
冰雪场地设施建设也取得进展。孙学才介绍,目前全市有室内滑冰场37处、41个冰面,室外53座滑冰场地、20家雪场,这些冰雪设施的建设,为冰雪运动的开展和普及奠定了场地基础。
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冰雪产业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孙学才介绍,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冬运博览会,制定了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支持延庆区打造国际文化体育休闲旅游区,促进冰雪产业发展。
“相信通过各方努力,在筹备中无论是群众冰雪、竞技冰雪、青少年冰雪还是冰雪产业,都会有长足进步。”孙学才说。
将把冰球打造成新的城市名片
2016年,北京曾发布《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及7项配套规划(以下简称“1+7”文件),提出到2022年,北京将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冰雪运动服务体系,实现“1248”目标,即一张“冰球名片”、两支竞技队伍、400亿产业收入、800万人参与冰雪运动。
“冰球项目的观赏性和战术配合特别有吸引力。”孙学才说,去年北京组织了职业联赛来京比赛,基层的冰球队伍也参加了不少比赛,2019年,将重点把冰球打造成继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之后,又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两支队伍”方面,孙学才说,目前冰上队伍、雪上队伍两支队伍已经建立起来,如何提高运动员的成绩,让北京籍运动员在家门口的比赛中作出贡献,将是今后着力解决的重点。
他表示,2019年,北京市政协要加强组织委员督导、视察,促进“1+7”文件顺利实施。采取提案督办形式,将委员的提案进行梳理、归类、督办,形成推进冰雪运动发展和普及的具体举措,和相关部门沟通形成合力。
同时,发挥政协委员优势直接参与筹办冬奥会,比如体育界委员有优势,让他们讲好筹办故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围绕冰雪产业开展调研,真正使冰雪产业形成健全的产业链,推动体育产业、冰雪产业快速发展。
“另外,我们还想继续组织委员听取民意,把社情民意通过政协委员反馈给相关部门,助推北京冬奥会筹办。”孙学才说。
■ 委员声音
市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部常务副部长刘玉民
2020年7月前完成“冰立方”改造
冬奥会的场馆建设是保证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硬件保障,刘玉民说,目前冬奥场馆的建设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按照要求,北京赛区的国家速滑馆、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等主要场馆将于2020年6月前完成。
场馆建设中,“水立方”变“冰立方”的改造公众很关注。刘玉民表示,从“水立方”向“冰立方”的转变此前国际上没有类似案例,且“冰立方”将承接的冰壶项目对冰的质量要求更高。
谈及具体的改造过程,刘玉民说,先将凹下去的游泳池用架子搭建起来,与地面持平,然后在上面铺设保温和制冰等设施。值得注意的是,架子可以随时拆除、重复利用。“也就是说,‘水立方’和‘冰立方’可互相转化。”
按计划,“冰立方”的改造将在2020年7月前完成。
市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干部李妮娜
发动老人、在职员工参与冰雪运动
被称为“雪上公主”的自由滑雪世界冠军李妮娜,自1995年开始练滑雪,在她看来,20多年间,社会的冰雪氛围变化很大。“过去大众甚至专业运动员对冬奥会的知晓度很低,现在已经全民知道并参与筹办冬奥会。”
她认为,北京要实现800万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一目标还要付出更多努力。她建议,在职员工也可以利用休闲时间去冰场、雪场进行培训。北京市可以考虑为市民提供更多免费场地,创造一些条件,让大众享受免费培训,更多了解冰雪运动。
李妮娜还建议,发动离退休人员参与冰雪运动。像滑冰车、冰上龙舟等冰上项目,已经有很多市民参与。此外,可以为老年人量身定制雪上活动。她举例说,冰壶运动就是老少皆宜的一项运动。
市政协委员、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
深入校园普及推广冬奥知识
钟秉枢表示,除了场馆设施建设、运动员参赛备战等工作外,真正助力冬奥的是推广普及冰雪运动。
他介绍,为了助力冬奥,学校专门成立奥林匹克教育团队,目前已经深入北京市的中小学做了上百场奥运知识普及推广活动;举办模拟奥运会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奥运会的组织管理和运作。在人才培育方面,2017年起有九个专业开设了冰雪方向的课程,包括体育新闻、体育管理、运动康复等;所有学生都要在上学期间练习滑冰、滑雪,学校也在建立冰场向公众开放。
除了上述情况,钟秉枢认为,冬奥的文化影响往往会被人们忽略,如何通过举办冬奥会带给人们向上的力量和国际视野,是各方面都应重视的。他建议,把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相结合,一是日常新闻报道中应多关注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二是把奥林匹克精神教育融入中小学常规教育工作中,让人们更好地感受体育的力量。
市政协委员、北京石京龙滑雪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向晨
关注“后冬奥”发展 提升设施建设
朱向晨介绍,在助力冬奥方面会组织举办大型赛事,为地区和冬奥运营中心积累赛事经验。同时,为了服务冬奥、储备人才,每年培训机关人员、学生教师等群体上冰上雪,已经持续三年,目前已培训15000余名中小学生,每年培训机关干部5000人次。
此外,还通过门票优惠等多种形式,让更多人体验冰雪运动。这两年,来滑雪的市民越来越多,但在服务冬奥的前提下,应该关注“后冬奥”的发展,冰雪场所改扩建的提升是“后冬奥”持续的基础,建议政府在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新京报记者 许雯 周依 沙璐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