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商务局日前发布新版疫情期间餐饮服务单位经营服务指引,对顾客就餐和餐厅服务细节进行细化,提出就餐人员不得面对面就餐、餐桌间隔要在1米以上等具体要求。上述指引虽然是疫情防控期间采取的特殊举措,但对于改善餐饮业服务、改进个人就餐习惯不无指导和借鉴意义。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各地,特别是中心城市餐饮业客流骤减,经营面临不小的困难。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一些地区的餐饮业也开始逐步恢复,尽管如此,餐饮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压力仍然巨大。一段时间以来,为了加强疫情防控、降低感染风险,不少地区餐饮企业和服务单位探索创新餐饮卫生保障,通过采取人员错峰就餐、体温检测、设置“一米线”、提倡二维码付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障就餐者卫生安全。
作为饮食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度,国人向来喜好扎堆聚餐,由于没有分餐的习惯,也没有使用公勺公筷的传统,无形中加大了交叉感染病毒的风险。根据世卫组织统计,由于饮食不当或共用餐具进食引起的食源性传染病多达几十种。对于这些不健康的就餐方式,应以此次疫情为契机进行反思,在倡导餐饮文明中逐步改善。
促进餐饮文明,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卫生标准。应当看到,经营餐饮业的主体多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从业人员众多、服务标准不一,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食品和卫生部门监管的难度。然而,餐饮卫生必须由行政强制力来保障,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规范餐饮业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明确餐饮服务标准,针对不同食品卫生等级的评定,分类加强日常监管,督促相关餐饮企业将定期消毒、垃圾处理等卫生要求落到实处,确保顾客拥有清洁卫生的饮食环境。
促进餐饮文明,根本在涵养健康的饮食文化。通过聚餐交流感情、增进友谊,是国人的一大文化传统。但聚餐中表现出来的大吃大喝、高声谈笑等不良饮食文化,仍需加以引导和规范。近年来,有关部门推动公共场所室内禁烟取得积极成效,不得在餐厅内吸烟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可见积极倡导加上规则强制,好的风气是可以养成的。此次提出“餐饮服务单位要全面推行公筷公勺,有条件的餐厅要积极推广分餐制”,应成为改进餐饮文明的一次契机,可考虑适当引入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引导力度。
促进餐饮文明,关键要培育健康的饮食习惯。俗话说,病从口入。统计显示,目前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唾液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围桌共食、相互夹菜的饮食习惯虽然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一双筷子吃天下”,也给了各种细菌、病毒大量传播的机会。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饭不能不“亲自去吃”,饮食安全最终要靠每个人自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饮食卫生和健康管理,应当成为每个公民的人生必修课,真正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餐健康的就餐方式做起。(作者:济兼,系媒体评论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